在美国对中国罗非鱼加征高达170%关税的重压下,中国罗非鱼产业正在经历剧烈震荡。作为中国罗非鱼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市场的骤然“熄火”,使得大量订单暂停或取消,产业链上下游都面临巨大挑战。然而,在政府与行业组织的联合干预下,原料价格已在近日出现企稳迹象。
4月14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发布倡议,呼吁维护罗非鱼供应链稳定。此后两周,广东、广西、海南等主产区的原料价格开始稳定:500-800克规格的罗非鱼出厂价为每公斤人民币8元(约合1.10美元),300-500克规格价格为6元/公斤。尽管价格止跌,但多数养殖户仍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盈利空间极其有限。
在美国市场暂停采购的背景下,中国加工企业正在重新布局出口策略。例如,湛江国联水产将部分原计划出口美国的订单转向国内市场。而以出口罗非鱼为主的上市公司百洋投资集团也于4月15日宣布暂停所有美国新订单,并临时中止现有订单的交付。百洋表示,正在加速开拓国内销售渠道,包括食品服务领域,并对部分生产线进行升级,以适应国内市场供应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水产行业将目光投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谋求新的出口突破口。中国渔业协会近日发布报告指出,RCEP自2022年1月正式生效后,中国对成员国的罗非鱼出口显著增长。2023年对RCEP国家的出口总量为3,570吨,尽管仍占中国整体罗非鱼出口(超40万吨)的一小部分,但增势明显。
2018至2023年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澳大利亚占据了中国对RCEP罗非鱼出口的90%以上份额。出口产品形态因国而异,例如向印尼和韩国出口鲜冻鱼,向缅甸出口活鱼,向越南、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出口深加工产品。
2023年,中国向RCEP国家的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公斤3.09美元,虽然同比下滑25.9%,但仍高于出口美国的平均价格2.82美元。报告分析指出,人民币汇率、地理距离及中国人均GDP是影响出口的三大关键因素。人民币贬值1%将推动出口价值增长17.14%,而地理距离每增加1%则会导致出口价值下降4.88%;中国人均GDP每增长1%,将促进出口价值增加2.91%。
展望未来,印尼、新西兰、缅甸等国被认为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市场趋于稳定;而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市场则可能出现一定回落。
在全球贸易格局加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罗非鱼行业正经历一次深度的“洗牌”。出口重心从单一依赖美国,逐步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也为中国水产出口寻找到了新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