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2622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7.8493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332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5351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3897
阿联酋迪拉姆兑人民币(AEDCNY) 1.9767
阿根廷比索兑人民币(ARSCNY) 0.0068
玻利维亚诺兑人民币(BOBCNY) 1.0541
巴西雷亚尔兑人民币(BRLCNY) 1.2615
加拿大元兑人民币(CADCNY) 5.0531
瑞士法郎兑人民币(CHFCNY) 8.2237
智利比索兑人民币(CLPCNY) 0.0077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2622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7.8493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332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5351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3897
捷克克朗兑人民币(CZKCNY) 0.3146
丹麦克朗兑人民币(DKKCNY) 1.0522
印尼盾兑人民币(IDRCNY) 0.0004
印度卢比兑人民币(INRCNY) 0.0849
日元兑人民币(JPYCNY) 0.0485
韩元兑人民币(KRWCNY) 0.0049
哈萨克斯坦坚戈兑人民币(KZTCNY) 0.0144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2622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7.8493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332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5351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3897
缅元兑人民币(MMKCNY) 0.0022
澳门帕塔卡兑人民币(MOPCNY) 0.9057
墨西哥比索兑人民币(MXNCNY) 0.3552
马来西亚林吉特兑人民币(MYRCNY) 1.6361
挪威克朗兑人民币(NOKCNY) 0.6888
新西兰元兑人民币(NZDCNY) 4.1169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2622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7.8493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332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5351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3897
巴拿马巴波亚兑人民币(PABCNY) 7.2569
秘鲁新索尔兑人民币(PENCNY) 1.9826
菲律宾比索兑人民币(PHPCNY) 0.1268
瑞典克朗兑人民币(SEKCNY) 0.7233
新加坡元兑人民币(SGDCNY) 5.4054
泰铢兑人民币(THBCNY) 0.2139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2622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7.8493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332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5351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3897
土耳其里拉兑人民币(TRYCNY) 0.1911
新台币兑人民币(TWDCNY) 0.2187
乌拉圭比索兑人民币(UYUCNY) 0.1733
越南盾兑人民币(VNDCNY) 0.0003
南非兰特兑人民币(ZARCNY) 0.3956
热门关键字
  • 乌拉圭58厂
  • 活牛价格
  • 2025厂
  • 车厘子
  • 榴莲
  • 阿根廷
中国需求推动越南椰子价格同比上涨110%-150%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越南椰子价格暴涨。现在一个椰子的价格已经达到1.5-2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4.3-5.7元/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胡志明市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表示,由于持续高温和果农产量有限,椰子供应量比去年减少了30%。一些特殊品种的椰子单个售价高达2万盾还供不应求,是去年同期价格的一倍多。越南椰子协会秘书长Cao Ba Dang Khoa表示, 今年鲜椰子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0%,老椰子的价格则上涨了150%。在槟椥省和前江省,新鲜椰子的价格每天都在上涨。槟椥省一位椰农表示,目前园内出售的椰子价格在10-13万盾/打(12个)之间,几乎是去年的两倍。但由于长期干旱、盐碱化,椰子产量大幅下降。以前他的果园单次能收获500个椰子,现在只有300个左右。除了炎热的天气外,椰子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购买量增加。从事果蔬进出口业务的Vina T&T公司总经理Nguyen Dinh Tung表示,自从去年越南椰子正式输华以来,中国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他的公司每个月都会向中国出口大约30个集装箱的椰子。据介绍,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商正在积极从越南购买椰子,竞争非常激烈。面对这一趋势,槟椥省正在扩大椰子种植面积。目前槟椥省椰子种植总面积约8万公顷,约占越南全国椰子面积的42%,湄公河三角洲椰子面积的88%。当地已有133个椰子种植区和14家包装厂获得输华代码。除了鲜椰子外,近期老椰子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价格已达到18-19万盾/打,创下历史新高。
新闻图片
月亮岛隔离区启动 近百株老挝榴莲苗入驻检疫
月亮岛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的宁远河出海口,与崖州中心渔港对望,距离岸边450米。隔离苗圃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按照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三级隔离苗圃设计。其中负压区由28间独立管理的负压室组成,设有环控系统、水肥系统、废水处理系统、检疫除害系统等。万保农牧集团董事长张向东表示,集团于2024年成功突破引种壁垒,来自老挝的近百株优质榴莲种苗进入月亮岛动植物检疫中心植物隔离苗圃隔离种植。这批榴莲种苗引进后,将在月亮岛隔离区进行隔离检疫,后续将开展种植适应性评价、生物安全性评价,进行创新利用、品种选育。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说,在一到两年内,若没有出现法律规定的相关检疫性有害生物等异常现象,这批榴莲苗就可以进一步开展适应性种植或育种研究。
新闻图片
泰国榴莲进口有望改为30%抽检 西双版纳口岸成重要通道
据泰媒报道,日前,泰国商务部副部长纳平·斯里桑庞及其团队实地考察了中国-老挝边境的磨丁-磨憨口岸。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该路线是泰国出口商和进口商青睐的通道,特别是将泰国水果运往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因其距离近、耗时短。纳平表示,2025年1月通过磨憨口岸的泰国榴莲集装箱经检测未发现有害药物残留。因此,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若双方达成合作,中国消费者将能享用到高品质的泰国榴莲。纳平透露,今年5月, 预计通过磨丁-磨憨口岸的榴莲运输集装箱将大幅增加,最高可达每天400柜,占泰国东部榴莲产量的三分之一 。他还就即将到来的泰国榴莲运输季的准备工作及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各方进行了讨论。磨憨口岸也已做好准备,迎接增加的泰国集装箱运输。该口岸将增派人员、增加设备、延长工作时间,以减少口岸拥堵,并提高水果样本送检实验室的频率,从而大幅缩短运输时间。2023年,该口岸的进口商品总值达770亿泰铢(约合165亿人民币),而2024年则大幅增长至1120亿泰铢(约合240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进口额将进一步增长,尤其是泰国榴莲产季期间。西双版纳方面希望扩大贸易,增加泰国榴莲的进口量。目前,泰国榴莲是其最重要的进口商品。西双版纳要求泰国方面重视种植和质量控制。 纳平对此回应称, 泰国已实施榴莲“四不”标准:不采摘未成熟榴莲、无虫害、不以其他产地榴莲冒充泰国榴莲、不使用违禁色素或化学品。他强调,泰国榴莲绝不会有违禁药物残留。目前, 尽管泰国金枕头榴莲尚未上市,但市场上已有大量泰国“普芒尼”品种榴莲在售。因此,预计即将到来的榴莲产季将受到热烈欢迎,并成为泰国榴莲的“黄金年”。
新闻图片
秘鲁蓝莓2024/25季出口额有望突破20亿美元 对华出口减少但Sekoya Pop仍受青睐
2024/25秘鲁蓝莓季出口额可能突破20亿美元大关。尽管本季开局缓慢,秘鲁蓝莓出口预计将在2024/25年度实现强劲增长。咨询机构 Fresh Fruit Peru 表示,虽然2025年初出口呈现下滑态势——1月份出货量同比下降15%,出口额下降41%——但今年整体仍将保持增长趋势。该机构指出,这一下滑与产品平均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对华出口减少有关。然而,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bank)预计,从去年5月开始至今年4月结束的2024/25秘鲁蓝莓季,浆果出口额可能突破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3亿元)大关,远高于2023/24季的16.76亿美元(约121.7亿元)。该银行经济研究分析师 Katherine Salazar 表示,预测显示,到本季结束时,蓝莓出口额可能达到22.68亿美元(约164.7亿元),较上一产季增长22%。出口量预计将达到32.4万吨,与 Proarándanos(秘鲁蓝莓行业协会)的预测相近,比2023/24季出口的22.4024万吨增长44.6%。Salazar 指出,上季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高温和强降雨影响了北部沿海地区的浆果生产,导致增长缓慢。她解释说,今年的预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种植面积增加、栽培技术改进以及品种多样化,这些品种被证明更具生产力。她特别提到,后者正在推动创新基因计划的采用,以确保在全球市场中的质量和竞争力。Salazar 表示,秘鲁蓝莓单产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墨西哥。因此,蓝莓已成为秘鲁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商品,超过了葡萄、牛油果和芦笋等产品。关于出口价格,Salazar 指出,丰业银行预计本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七美元(约50.8元),比上季创纪录的7.5美元(约54.5元)下降7%。截至本季,美国市场吸收了54%的出口量,其次是欧洲(24%)、中国(14%)和英国(5%)。其余出口至30多个国家。就品种而言,Ventura 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主导地位,而在中国,Sekoya Pop 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丰业银行预测,从中期来看,在国际高需求和秘鲁全年生产能力推动下,蓝莓出口增长趋势将持续。新品种的引进、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果实品质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收益并保持市场竞争力。“这些措施旨在确保稳定、高质量的供应,适应国际消费者的需求,”Salazar 表示。与此同时,秘鲁国家农业卫生局(Senasa)估计,2024/25蓝莓季秘鲁种植面积将达20490公顷,较上一季增加2136公顷。
厄瓜多尔白虾市场“价稳量增”但面临结构性挑战
厄瓜多尔南美白虾市场近期呈现出"价稳量增"的态势。据厄瓜多尔国家水产养殖商会(CN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第12周,该国白虾价格已连续六周保持稳定,延续了自2月价格调整以来的平稳走势。价格数据显示,各规格白虾报价均维持不变:20-30只/公斤规格报价4.6美元/公斤,40-50只规格3.75美元/公斤,50-60只规格3.4美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大规格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高出0.6美元/公斤。市场表现呈现两极看法。瓜亚基尔地区虾农对市场持乐观态度:"当前市场持续向好,行业对大选后的政策环境充满期待。一季度以来,我们的出口呈现量价齐稳的良好态势。"然而,来自马纳比省的生产商则表达了谨慎观点:"虽然表面上看市场稳定,但实际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电力供应和安全问题,这些实际困难不是政治承诺就能解决的。" 出口数据方面,厄瓜多尔出口商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1月该国虾类出口额达5.9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1%。其中,对中国、美国和欧盟三大主要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26%、32%和41%,展现出强劲的出口势头。然而,在一片向好的数据背后,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厄瓜多尔出口商联合会执行主席费利佩·里瓦德内拉指出:"我们每年需要承担约1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关税,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突破这一困局,必须制定系统性的商业整合战略。"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厄瓜多尔白虾产业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稳定的价格和增长的出口量为行业注入了信心;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不足、贸易壁垒等结构性问题仍需解决。未来市场走势将取决于厄瓜多尔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提升产业竞争力。
请在上方输入单号并查询,查询结果将在此显示
当前支持查询的物流公司
Logo 1
Logo 2
Logo 3
Logo 4
Logo 5
Logo 6
全球资讯
更多
欧洲基金收购挪威水产养殖服务公司AQS 50%股份
泛欧基础设施基金玛格丽特将收购挪威水产养殖服务船运营商 AQS Holding 50% 的股份。此次投资将通过玛格丽特的最新基金玛格丽特三号进行,并将通过发行新股增加资本。预计交易将于 4 月完成。由 Sandra、Edvard 和 Ove Løfsnæs 控制的家族企业 Fanøyskjæret 将保留这家总部位于 Flatanger 的公司剩余 50% 的股份。“AQS 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 Marguerite 的合作为我们实现增长计划和加强我们作为领先运营商的地位提供了必要的资源,”AQS 董事长 Ove Løfsnæs 表示。AQS 成立于 1991 年,运营着一支由 16 艘服务船组成的船队,并在陆地和海上雇佣了 160 名员工。该公司表示,与玛格丽特的合作旨在支持其长期战略,包括机队扩张和组织发展。Marguerite 管理合伙人 Michael Dedieu 表示:“我们很高兴与 Løfsnæs 家族合作,带领 AQS 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对水产养殖服务船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并期待支持 AQS 巩固其领先地位。”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公司将任命一位新首席执行官。现任董事总经理 Pål Anders Lauvsnes 将担任首席运营官。“加强所有权在我们组织内受到了热烈欢迎。来自 Marguerite 的新资本和支持使我们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并寻求新机遇,”Lauvsnes 表示。这是玛格丽特继收购欧洲工作船运营商 Jifmar 之后在海洋领域进行的第二笔投资。此次交易是在挪威水产养殖支持船行业经历了一段整合期之后进行的。本月早些时候,Arcus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收购了 Abyss 的多数股权,12 月,AquaShip/Intership 宣布收购 FSV Group。
新闻图片
中国需求推动越南椰子价格同比上涨110%-150%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越南椰子价格暴涨。现在一个椰子的价格已经达到1.5-2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4.3-5.7元/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胡志明市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表示,由于持续高温和果农产量有限,椰子供应量比去年减少了30%。一些特殊品种的椰子单个售价高达2万盾还供不应求,是去年同期价格的一倍多。越南椰子协会秘书长Cao Ba Dang Khoa表示, 今年鲜椰子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0%,老椰子的价格则上涨了150%。在槟椥省和前江省,新鲜椰子的价格每天都在上涨。槟椥省一位椰农表示,目前园内出售的椰子价格在10-13万盾/打(12个)之间,几乎是去年的两倍。但由于长期干旱、盐碱化,椰子产量大幅下降。以前他的果园单次能收获500个椰子,现在只有300个左右。除了炎热的天气外,椰子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购买量增加。从事果蔬进出口业务的Vina T&T公司总经理Nguyen Dinh Tung表示,自从去年越南椰子正式输华以来,中国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他的公司每个月都会向中国出口大约30个集装箱的椰子。据介绍,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商正在积极从越南购买椰子,竞争非常激烈。面对这一趋势,槟椥省正在扩大椰子种植面积。目前槟椥省椰子种植总面积约8万公顷,约占越南全国椰子面积的42%,湄公河三角洲椰子面积的88%。当地已有133个椰子种植区和14家包装厂获得输华代码。除了鲜椰子外,近期老椰子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价格已达到18-19万盾/打,创下历史新高。
新闻图片
泰国榴莲进口有望改为30%抽检 西双版纳口岸成重要通道
据泰媒报道,日前,泰国商务部副部长纳平·斯里桑庞及其团队实地考察了中国-老挝边境的磨丁-磨憨口岸。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该路线是泰国出口商和进口商青睐的通道,特别是将泰国水果运往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因其距离近、耗时短。纳平表示,2025年1月通过磨憨口岸的泰国榴莲集装箱经检测未发现有害药物残留。因此,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若双方达成合作,中国消费者将能享用到高品质的泰国榴莲。纳平透露,今年5月, 预计通过磨丁-磨憨口岸的榴莲运输集装箱将大幅增加,最高可达每天400柜,占泰国东部榴莲产量的三分之一 。他还就即将到来的泰国榴莲运输季的准备工作及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各方进行了讨论。磨憨口岸也已做好准备,迎接增加的泰国集装箱运输。该口岸将增派人员、增加设备、延长工作时间,以减少口岸拥堵,并提高水果样本送检实验室的频率,从而大幅缩短运输时间。2023年,该口岸的进口商品总值达770亿泰铢(约合165亿人民币),而2024年则大幅增长至1120亿泰铢(约合240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进口额将进一步增长,尤其是泰国榴莲产季期间。西双版纳方面希望扩大贸易,增加泰国榴莲的进口量。目前,泰国榴莲是其最重要的进口商品。西双版纳要求泰国方面重视种植和质量控制。 纳平对此回应称, 泰国已实施榴莲“四不”标准:不采摘未成熟榴莲、无虫害、不以其他产地榴莲冒充泰国榴莲、不使用违禁色素或化学品。他强调,泰国榴莲绝不会有违禁药物残留。目前, 尽管泰国金枕头榴莲尚未上市,但市场上已有大量泰国“普芒尼”品种榴莲在售。因此,预计即将到来的榴莲产季将受到热烈欢迎,并成为泰国榴莲的“黄金年”。
新闻图片
秘鲁鱼粉价格趋稳 厄尔尼诺或影响市场走向
据行业消息人士透露,经历一周谨慎交易后,秘鲁鱼粉价格趋于稳定,超级优质鱼粉价格稳定在每吨 1700 美元左右。与此同时,行业参与者密切关注可能影响秘鲁凤尾鱼生物量的海洋条件,市场进入 “安静模式”,期货交易近乎停滞。总部位于秘鲁利马的鱼粉贸易公司 MSICeres 在最新每周市场报告中指出,秘鲁关键 Niño 1+2 区域海面温度正热异常达到 + 1.60°C,较去年同期上升 0.60°C。海水变暖可能干扰生物量读数,渔业部或推迟解除捕捞禁令,以保障安全。因当前读数显示鳀鱼可用性较低,这一情况加剧了市场对潜在沿海厄尔尼诺事件的担忧。在市场库存方面,中国港口库存持续稳步上升,截至3月12日已达 24.8 万吨,主要源于秘鲁的持续到货,较去年同期的 18.68 万吨增长约 31%。上海港秘鲁超级优质鱼粉报价相对平稳,维持在每吨 12,850 元人民币(1,775 美元),第 11 周略有回升。与 2024 年第 10 周的 16,950 元人民币 / 吨相比,上周平均报价同比下降 24%。此外,秘鲁和智利超级优质鱼粉的 IFFO 综合指数从 2024 年 12 月的 1,547 美元 / 吨升至 1 月的 1,565 美元 / 吨,2 月平均交易价格亦呈上升态势。秘鲁鱼粉出口在2025年初大幅增长,1月出口量达15.3万吨,较2024年1月增长119%,中国作为主要买家,占出口量的90%,达 13.7 万吨。然而,秘鲁南部地区捕捞情况欠佳,第 10 周捕捞量为 18,966 吨,目前南部地区已捕捞 149,901 吨,占秘鲁第一季捕捞配额 25.1 万吨的 59.7%。MSICeres 总经理詹姆斯・弗兰克表示,如果未来几周海水温度下降,期货市场有望再度活跃,生产商对强劲季节性表现重拾信心。但在海洋条件明朗前,买卖双方仍持观望态度。行业观察人士正等待3月14日 EFEN(厄尔尼诺现象国家研究)即将发布的报告,该报告将为市场关注的变暖事件提供最新信息,秘鲁鱼粉市场后续走向也将随之逐渐明晰。
新闻图片
产品动态
更多
活動圖片
进口牛肉保障措施听证会各方博弈 国内产业受损严重成焦点
3月31日,进口牛肉保障措施听证会正式召开。在这场关乎国内牛肉产业发展与国际贸易平衡的讨论中,各方代表纷纷发言,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与立场。本文将对目前听证会上各国及各方代表的发言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发言稿内容源自网络),以下为详细内容:一、欧盟:反对保障措施,强调市场准入重要性 欧盟代表在听证会上指出,中国进口牛肉数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国内产能不足, 尤其是在2019至2022年非洲猪瘟危机期间,中国市场出现了动物蛋白缺口,从而导致牛肉进口量上升。欧盟认为,中国国内产业并未因进口牛肉而受到严重损害,其面临的问题更可能是由于国内产能不足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因此,欧盟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实施保障措施。然而,如果中国商务部最终决定采取保障措施,欧盟敦促商务部应避免不适当的限制,确保未造成损害的进口产品(如欧盟的进口产品)的合法市场准入。二、智利、哥斯达黎加:请求排除,智利质疑损害证据 智利、哥斯达黎加政府代表明确表示,本案不应实行保障措施。如果中国商务部最终决定实施保障措施, 智利、哥斯达黎加政府依据WTO保障措施协定第9.1条,请求将本国排除。两国指出,其牛肉出口主要满足本国消费,对中国出口量占比小且稳定,无法对中国牛肉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此外, 智利还质疑申请材料中缺乏产能利用率等关键指标的完整数据 ,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满足启动保障措施的法律门槛。三、山姆(中国):主张将冰鲜肉排除在外,强调差异与市场影响 山姆代表在听证会上提出,应该将冰鲜肉排除在保障措施调查之外。其主要理由包括:冷鲜牛肉进口量低,占比小于2.5%,对国内市场份额影响小;带骨冷鲜牛肉进口量逐年下降,2024年仅为2019年的28.78%,无法造成实质损害。此外,冷鲜牛肉进口单价高,高于冻牛肉及国产牛肉,处于独立高价区间,未对国内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山姆还指出,冷鲜牛肉与国产牛肉在肉牛品种、饲养方式、烹饪方式、零售价格、目标消费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同时,山姆认为奶牛淘汰及市场供需失衡才是冲击国内牛肉产业的主要因素,不应将责任归因于被调查的进口产品。四、中国肉类协会:呼吁采取保障措施,强调产业受损严重 中国肉类协会代表在发言中强调,近年来进口牛肉的大幅增长和价格普遍走低,对我国牛肉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害。具体数据显示,我国牛肉自给率从2019年的80%下降到近两年的72%,国产牛肉市场空间被挤压,国内屠宰加工企业牛肉库存量大幅增长且超出合理库存量。2023年与2019年相比,屠宰企业平均屠宰量降幅为32.2%,平均人员规模降幅为29.31%,平均劳动生产率降为4.63%,企业屠宰规模缩小,生产效率明显降低。此外,2023年以来,会员单位肉牛屠宰环节企业出现较大范围亏损, 部分企业平均每屠宰一头肉牛亏损500至1000元。大量低价进口产品抢占了国产牛肉的销售市场,影响了国产牛肉的深加工利润率。2023年以来,肉牛养殖持续亏损,养殖户开始淘汰基础母牛,若基础产能不足,未来会出现大量肉牛屠宰企业因无牛可宰导致关停倒闭的局面,国内屠宰行业发展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中国肉类协会郑重呼吁国家应尽快对进口牛肉采取保障措施,保护国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五、北京博恒律师事务所:全面反驳,支持保障措施 北京博恒律师事务所代表10家畜牧业协会发言,对其他方的提议进行了全面反驳。首先,他们反驳了山姆将冷鲜牛肉排除在外的提议 ,认为进口牛肉与国产牛肉在品种、饲养、加工、用途、价格、消费者认知等多方面高度重合,竞争激烈且替代性强,符合“同类产品”定义。其次,他们反驳了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代表以产量少为由请求将其本国生产的牛肉排除出保障措施调查单位的提议, 指出法律未规定以进口量或国内生产能力作为产品排除标准。在进口数量增长方面,他们认为进口牛肉的增长符合“足够突然、重大、近期”标准, 进口量的激增与国内产业损害指标的恶化趋势高度吻合,进口低价是挤压市场、破坏供需平衡的核心因素。他们还指出,国内产业(含活牛养殖)遭受的严重损害与进口牛肉的大量增长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建议依据保障措施条例采取相应措施。总的来说,各方在进口牛肉保障措施听证会上的发言,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是国际贸易与本国产业发展之间的博弈。欧盟、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基于自身利益,对实施保障措施持反对或请求排除的态度;而中国肉类协会和国内法律界代表则从国内产业受损的实际情况出发,呼吁采取保障措施以维护国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日程安排,此次听证会将于3月31日18:55正式结束,后续各方发言稿将于 4 月 8 日统一上传至 “ 贸易救济调查信息化平台 ”。若听证会确认进口牛肉的大量进口确实损害了国内产业, 就会根据会议的内容形成调查报告,然后公布初裁结果;若 认定证据不足或损害不成立,调查组织可能会建议终止调查。无论是哪种情况,正常程序下调查结果预计需要8个月左右才能公布, 即2025 年 8 月 27 日左右,需要进一步关注 。
活動圖片
进口牛肉保障措施或成定局:国内产业严重受损 限制进口呼声强烈
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听证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听证会人数十分庞大,流程非常紧凑,其中发言席位达38个,旁听席位达40个。国内方面,各省市肉协、进口商、贸易商、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及代理律师事务所参会发言。国外方面,巴、阿、乌、美、澳、新等重要出口国派出了大使馆、肉协、出口商及其代理律师事务所的全面阵容来全力面对。但所有的话术在中方肉协、畜牧业等列出的严重亏损金额及与进口牛肉大量进入中国的强关联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国内方面,各省市肉协、进口商、贸易商、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及代理律师事务所参会发言。巴、阿、乌、澳、新、美使馆发言完毕后,国内畜牧业代表发言环节第一个出场的是山东畜牧业协会代表,发言总结:进口冲击严重 :进口牛肉致国内肉牛产业经营效率暴跌,2024上半年亏损184亿元,70%养殖户亏损,大量母牛被淘汰; 产业根基受损 :价格下跌致贷款养殖户资不抵债,威胁行业生存; 紧急呼吁 :请求商务部立即采取保障措施限制进口牛肉。欧盟代表1. 进口增长主因:国内产能不足;非洲猪瘟致动物蛋白缺口。2. 反对保障措施:国内产业未严重受损;问题源于自身因素。3. 建议:若实施需符WTO规则,勿限制欧盟产品。智利 若中国决定实施保障措施,由于智利牛肉份额长期低于1%,希望将智利排除在措施之外。巴西反对保障措施:中国牛肉进口增长主因国内供应不足,巴方作为重要贸易伙伴持续稳定供应; 保障措施将破坏中巴贸易平衡,损害双方利益,建议中方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替代限制进口。调查程序合规性质疑:要求中方严格遵循WTO规则评估损害,并充分纳入其他致损因素(如非洲猪瘟疫情、消费需求变化、供应链中断等); 强调2018-2022年非洲猪瘟重创中国猪肉生产,间接加剧牛肉供需矛盾,需与进口冲击区分责任。强调:若中方推进调查,巴方愿遵循WTO原则配合,但敦促中方避免贸易保护,维护双边关系。北京博恒律师事务所代表10家畜牧业协会1、 反驳山姆建议将冷鲜牛肉排除在外的提议;反驳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代表以产量少为由请求将其本国生产的牛肉排除出保障措施调查单位的提议2、活牛养殖应纳入国内产业 3、进口数量增长:符合“足够突然、重大、近期”标准 4、严重损害与因果关系:进口增长是主因 -产量与销量抑制:进口量增速远超国内产量、销量增速,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10%。- 价格与利润崩溃:进口牛肉长期低价(低于国产17%-25%),2023年后价格加速下跌,导致国内活牛与牛肉价格暴跌。- 养殖端2023年亏损141亿元,2024年上半年扩大至184亿元;屠宰端利润降幅超200%。- 行业可持续性受损:能繁母牛存栏量减少209万头,设备闲置率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5、非归因因素:进口增长是主因,其他因素不构成根本影响 (1). 需求端驳斥 - 调查期内国内牛肉需求持续增长(2023年比2019年增22.34%),不存在“需求疲软”问题。(2). 供给端驳斥 - 国内产量增速长期低于需求增速,进口增量才是供需失衡主因(2023年进口增幅超需求43个百分点)。(3). 国内产业自身因素 - 产业固有劣势(如散户占比高、技术落后)早已存在,但调查期内通过政策与技术升级已部分改善,却仍无法阻止损害加剧,证明进口冲击是根本原因。(4). 成本与猪肉价格 - 成本上涨未直接导致利润暴跌(如2023年养殖成本增13%,利润却降121%);猪肉价格回升时牛肉价格仍暴跌22%,说明进口低价是主因。(5). 走私问题 - 应诉方未提供走私量真实数据或证据,无法证明其对损害的实质性影响。结论:本案证据链完整,进口牛肉数量增长(足够突然、重大、近期)直接导致国内产业(含活牛养殖)遭受严重损害,且无非归因因素可合理解释损害程度。建议依据保障措施条例采取措施。总结 巴西代表主要表达是将国内牛肉产业亏损原因归结于如非洲猪瘟疫情、消费需求变化、供应链中断等原因,并拉出WTO,希望中方避免贸易保护。而山姆、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则强调我们量很小,如果实施措施,请将我们排除在外。但所有的话术在中方肉协、畜牧业的列出的严重亏损金额及与进口牛肉大量进口强关联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从本次听证会双方发表内容而言,中国将来采取关税、配额等措施的可能性几乎已经注定,只是实施时间和措施强度的问题。
03/2025
更多
进口牛肉保障措施听证会各方博弈 国内产业受损严重成焦点
3月31日,进口牛肉保障措施听证会正式召开。在这场关乎国内牛肉产业发展与国际贸易平衡的讨论中,各方代表纷纷发言,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与立场。本文将对目前听证会上各国及各方代表的发言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发言稿内容源自网络),以下为详细内容:一、欧盟:反对保障措施,强调市场准入重要性 欧盟代表在听证会上指出,中国进口牛肉数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国内产能不足, 尤其是在2019至2022年非洲猪瘟危机期间,中国市场出现了动物蛋白缺口,从而导致牛肉进口量上升。欧盟认为,中国国内产业并未因进口牛肉而受到严重损害,其面临的问题更可能是由于国内产能不足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因此,欧盟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实施保障措施。然而,如果中国商务部最终决定采取保障措施,欧盟敦促商务部应避免不适当的限制,确保未造成损害的进口产品(如欧盟的进口产品)的合法市场准入。二、智利、哥斯达黎加:请求排除,智利质疑损害证据 智利、哥斯达黎加政府代表明确表示,本案不应实行保障措施。如果中国商务部最终决定实施保障措施, 智利、哥斯达黎加政府依据WTO保障措施协定第9.1条,请求将本国排除。两国指出,其牛肉出口主要满足本国消费,对中国出口量占比小且稳定,无法对中国牛肉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此外, 智利还质疑申请材料中缺乏产能利用率等关键指标的完整数据 ,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满足启动保障措施的法律门槛。三、山姆(中国):主张将冰鲜肉排除在外,强调差异与市场影响 山姆代表在听证会上提出,应该将冰鲜肉排除在保障措施调查之外。其主要理由包括:冷鲜牛肉进口量低,占比小于2.5%,对国内市场份额影响小;带骨冷鲜牛肉进口量逐年下降,2024年仅为2019年的28.78%,无法造成实质损害。此外,冷鲜牛肉进口单价高,高于冻牛肉及国产牛肉,处于独立高价区间,未对国内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山姆还指出,冷鲜牛肉与国产牛肉在肉牛品种、饲养方式、烹饪方式、零售价格、目标消费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同时,山姆认为奶牛淘汰及市场供需失衡才是冲击国内牛肉产业的主要因素,不应将责任归因于被调查的进口产品。四、中国肉类协会:呼吁采取保障措施,强调产业受损严重 中国肉类协会代表在发言中强调,近年来进口牛肉的大幅增长和价格普遍走低,对我国牛肉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害。具体数据显示,我国牛肉自给率从2019年的80%下降到近两年的72%,国产牛肉市场空间被挤压,国内屠宰加工企业牛肉库存量大幅增长且超出合理库存量。2023年与2019年相比,屠宰企业平均屠宰量降幅为32.2%,平均人员规模降幅为29.31%,平均劳动生产率降为4.63%,企业屠宰规模缩小,生产效率明显降低。此外,2023年以来,会员单位肉牛屠宰环节企业出现较大范围亏损, 部分企业平均每屠宰一头肉牛亏损500至1000元。大量低价进口产品抢占了国产牛肉的销售市场,影响了国产牛肉的深加工利润率。2023年以来,肉牛养殖持续亏损,养殖户开始淘汰基础母牛,若基础产能不足,未来会出现大量肉牛屠宰企业因无牛可宰导致关停倒闭的局面,国内屠宰行业发展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中国肉类协会郑重呼吁国家应尽快对进口牛肉采取保障措施,保护国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五、北京博恒律师事务所:全面反驳,支持保障措施 北京博恒律师事务所代表10家畜牧业协会发言,对其他方的提议进行了全面反驳。首先,他们反驳了山姆将冷鲜牛肉排除在外的提议 ,认为进口牛肉与国产牛肉在品种、饲养、加工、用途、价格、消费者认知等多方面高度重合,竞争激烈且替代性强,符合“同类产品”定义。其次,他们反驳了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代表以产量少为由请求将其本国生产的牛肉排除出保障措施调查单位的提议, 指出法律未规定以进口量或国内生产能力作为产品排除标准。在进口数量增长方面,他们认为进口牛肉的增长符合“足够突然、重大、近期”标准, 进口量的激增与国内产业损害指标的恶化趋势高度吻合,进口低价是挤压市场、破坏供需平衡的核心因素。他们还指出,国内产业(含活牛养殖)遭受的严重损害与进口牛肉的大量增长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建议依据保障措施条例采取相应措施。总的来说,各方在进口牛肉保障措施听证会上的发言,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是国际贸易与本国产业发展之间的博弈。欧盟、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基于自身利益,对实施保障措施持反对或请求排除的态度;而中国肉类协会和国内法律界代表则从国内产业受损的实际情况出发,呼吁采取保障措施以维护国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日程安排,此次听证会将于3月31日18:55正式结束,后续各方发言稿将于 4 月 8 日统一上传至 “ 贸易救济调查信息化平台 ”。若听证会确认进口牛肉的大量进口确实损害了国内产业, 就会根据会议的内容形成调查报告,然后公布初裁结果;若 认定证据不足或损害不成立,调查组织可能会建议终止调查。无论是哪种情况,正常程序下调查结果预计需要8个月左右才能公布, 即2025 年 8 月 27 日左右,需要进一步关注 。
进口牛肉保障措施或成定局:国内产业严重受损 限制进口呼声强烈
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听证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听证会人数十分庞大,流程非常紧凑,其中发言席位达38个,旁听席位达40个。国内方面,各省市肉协、进口商、贸易商、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及代理律师事务所参会发言。国外方面,巴、阿、乌、美、澳、新等重要出口国派出了大使馆、肉协、出口商及其代理律师事务所的全面阵容来全力面对。但所有的话术在中方肉协、畜牧业等列出的严重亏损金额及与进口牛肉大量进入中国的强关联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国内方面,各省市肉协、进口商、贸易商、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及代理律师事务所参会发言。巴、阿、乌、澳、新、美使馆发言完毕后,国内畜牧业代表发言环节第一个出场的是山东畜牧业协会代表,发言总结:进口冲击严重 :进口牛肉致国内肉牛产业经营效率暴跌,2024上半年亏损184亿元,70%养殖户亏损,大量母牛被淘汰; 产业根基受损 :价格下跌致贷款养殖户资不抵债,威胁行业生存; 紧急呼吁 :请求商务部立即采取保障措施限制进口牛肉。欧盟代表1. 进口增长主因:国内产能不足;非洲猪瘟致动物蛋白缺口。2. 反对保障措施:国内产业未严重受损;问题源于自身因素。3. 建议:若实施需符WTO规则,勿限制欧盟产品。智利 若中国决定实施保障措施,由于智利牛肉份额长期低于1%,希望将智利排除在措施之外。巴西反对保障措施:中国牛肉进口增长主因国内供应不足,巴方作为重要贸易伙伴持续稳定供应; 保障措施将破坏中巴贸易平衡,损害双方利益,建议中方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替代限制进口。调查程序合规性质疑:要求中方严格遵循WTO规则评估损害,并充分纳入其他致损因素(如非洲猪瘟疫情、消费需求变化、供应链中断等); 强调2018-2022年非洲猪瘟重创中国猪肉生产,间接加剧牛肉供需矛盾,需与进口冲击区分责任。强调:若中方推进调查,巴方愿遵循WTO原则配合,但敦促中方避免贸易保护,维护双边关系。北京博恒律师事务所代表10家畜牧业协会1、 反驳山姆建议将冷鲜牛肉排除在外的提议;反驳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代表以产量少为由请求将其本国生产的牛肉排除出保障措施调查单位的提议2、活牛养殖应纳入国内产业 3、进口数量增长:符合“足够突然、重大、近期”标准 4、严重损害与因果关系:进口增长是主因 -产量与销量抑制:进口量增速远超国内产量、销量增速,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10%。- 价格与利润崩溃:进口牛肉长期低价(低于国产17%-25%),2023年后价格加速下跌,导致国内活牛与牛肉价格暴跌。- 养殖端2023年亏损141亿元,2024年上半年扩大至184亿元;屠宰端利润降幅超200%。- 行业可持续性受损:能繁母牛存栏量减少209万头,设备闲置率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5、非归因因素:进口增长是主因,其他因素不构成根本影响 (1). 需求端驳斥 - 调查期内国内牛肉需求持续增长(2023年比2019年增22.34%),不存在“需求疲软”问题。(2). 供给端驳斥 - 国内产量增速长期低于需求增速,进口增量才是供需失衡主因(2023年进口增幅超需求43个百分点)。(3). 国内产业自身因素 - 产业固有劣势(如散户占比高、技术落后)早已存在,但调查期内通过政策与技术升级已部分改善,却仍无法阻止损害加剧,证明进口冲击是根本原因。(4). 成本与猪肉价格 - 成本上涨未直接导致利润暴跌(如2023年养殖成本增13%,利润却降121%);猪肉价格回升时牛肉价格仍暴跌22%,说明进口低价是主因。(5). 走私问题 - 应诉方未提供走私量真实数据或证据,无法证明其对损害的实质性影响。结论:本案证据链完整,进口牛肉数量增长(足够突然、重大、近期)直接导致国内产业(含活牛养殖)遭受严重损害,且无非归因因素可合理解释损害程度。建议依据保障措施条例采取措施。总结 巴西代表主要表达是将国内牛肉产业亏损原因归结于如非洲猪瘟疫情、消费需求变化、供应链中断等原因,并拉出WTO,希望中方避免贸易保护。而山姆、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则强调我们量很小,如果实施措施,请将我们排除在外。但所有的话术在中方肉协、畜牧业的列出的严重亏损金额及与进口牛肉大量进口强关联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从本次听证会双方发表内容而言,中国将来采取关税、配额等措施的可能性几乎已经注定,只是实施时间和措施强度的问题。
美国拟推对等关税政策 或影响多国牛肉出口至美成本
当地时间3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即将于 4月2日"解放日"公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将覆盖所有贸易伙伴国。特朗普坚持声称,关税是保护美国国内经济免受不公平全球竞争的一种方式,也是为美国争取更好条款的谈判筹码。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指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2月13日宣布的新政策,即美国与贸易伙伴彼此征收的关税税率相等,即任何一个国家对美国开征多少关税,美国同样会对等开征对方多少关税。面对这一情况,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USMEF)上周六就牛肉等产品的关税问题发表了意见。USMEF表示,对于牛肉产品而言,真正的对等关税(即对进口商品征收与出口至该市场的美国产品相同的税率)预计将仅针对某些国家。考虑到这些国家对美国牛肉施加的非关税壁垒,理论上它们对美出口牛肉的关税可能会进一步上调。“但目前尚不清楚非关税壁垒是否会被纳入,以及如何被纳入。”USMEF表示。市场人士预计,澳大利亚或将成为对等关税政策下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因为澳洲每年可向美国免关税出口超40多万吨牛肉,但同时却禁止美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澳大利亚牛肉出口美国无需关税,虽然澳大利亚不对牛肉进口征收关税,但仍然禁止美国牛肉进入本土市场,因此目前尚不清楚美国是否会对澳大利亚的禁令施加报复性关税。”USMEF指出。巴西每年可享受6.5万吨的美国第三国牛肉配额,税率仅为每千克4.4美分,但超出配额部分将被征收26.4%的关税。此前巴西对美国牛肉征收10%的关税,但目前该政策已被喊停。USMEF强调,更重要的是巴西需要取消其繁琐的注册和标签要求。部分国家牛肉出口美国优惠额度 欧盟、英国、日本和巴拉圭与巴西竞争6.5万吨的美国第三国配额,该配额在今年1月17日已全部用完,这意味着它们对美出口的超额部分也需缴纳26.4%的关税。美国牛肉进入欧盟国家的关税为零(适用于高质量牛肉HQB或“481”配额),但美国牛肉进入英国市场的税率相对较高(12%+2.53英镑/千克),进入日本市场的税率为21.3%,巴拉圭的税率为10%。此外,欧盟和英国仍然对美国产牛肉保持非关税壁垒 新西兰、阿根廷和乌拉圭则各自拥有专属对美牛肉出口关税配额。阿根廷和乌拉圭还可在配额之外出口牛肉,但需缴纳26.4%的关税,USMEF的报告指出。墨西哥、加拿大、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对美国牛肉的进口不设关税限制,美国牛肉进入这些市场也可享受免税待遇。USMEF表示,因此对于牛肉进出口,如果考虑超过配额的关税,美国可能不会对上述国家(除英国)提高税率。“但配额内的税率或许会上调至10%,以匹配南美国家对美国牛肉的税率。然而,如果考虑非关税壁垒,美国可能会提高对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欧盟、巴西和阿根廷的牛肉进口关税。”USMEF补充道。至于北美以外的主要美国红肉进口国,它们通常设置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组合。由于其中许多市场并未向美国出口红肉,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如何实施对等关税政策,USMEF指出。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累计出口牛肉约100万吨,同比下降1%;其中韩国(22.2万吨,同比下降5%),日本(20万吨)和中国大陆(17万吨,-6%)是去年美国牛肉前三大出口目的地,;在牛肉进口方面,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巴西是去年美国的前三大牛肉进口国,分别进口了55.7万吨,50.7万吨和34.5万吨。
02/2025
更多
阿根廷2025厂公布火灾后各部门恢复运营时间表 去年屠宰量国内第七
阿根廷2025厂(FRIGORIFICO GORINA S A I C)在2月17日发生火灾后陷入严重危机,工厂全面停工。火灾影响了工厂的多个区域,其中去骨区受损最为严重,其恢复时间将远长于其他设施。在本周三举行的会议上,公司管理层向员工通报了修复工作的优先事项。尽管工作区未遭受严重的结构性损坏,但仍需重新安装传动装置并重建摄像头的电气系统。这一步骤是该屠宰场其他区域恢复运营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员工被告知,腌制、屠宰、内脏处理、牛肚处理、四分体分割和装卸场等关键部门可能在三到四个月内恢复运营。然而,受火灾影响最严重的去骨区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恢复,这令该区域的员工感到担忧。预计到今年年中,工厂设施将逐步恢复运营,员工也将重返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去骨区的员工被部分调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其他屠宰场工作,但他们不确定这种情况是否会持续。他们担心会遭遇与外包员工相同的命运——由于产量下降,公司在最近几天解雇了这些外包员工。在这种普遍的不确定性中,火灾对临时合同员工的冲击尤为严重。近日,多名临时员工被召集到公司位于联邦首都的办公室,被告知不再需要他们的服务,并在支付了上周的工资后解雇了他们。本周三,一群员工前往工厂要求按照已工作天数全额支付工资,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们只收到了部分工资。公司则表示暂时“没有资金”,所有可用资源都被用于屠宰场的重建。阿根廷2025厂共有约1,000名员工,其中一半为临时合同工。目前,工厂的情况仍不明朗。尽管部分区域可能在几个月内恢复运营,但屠宰场的全面恢复将需要更长时间,数百名员工的未来工作仍悬而未决。2024年, 2025厂的屠宰量在阿根廷所有屠宰场中位列第七,近35万头。约占全国屠宰量的2.8%。阿根廷2025厂因火灾停工对于阿根廷进口牛肉的供应能够产生多大影响,上述数字或许能说明很多的问题。
2024年澳大利亚红肉出口创历史新高
2024年是澳大利亚红肉出口史上最辉煌的一年,创下了牛肉、羊肉、羊羔肉和山羊肉等多个品类的出口记录。据澳大利亚肉类与畜牧业协会(MLA)的数据,2024年澳大利亚共向104个国家出口了224万吨红肉,创下了历史新高。牛肉:2024年,澳大利亚牛肉出口达到134万吨,同比增长22%,超过2014年创下的129万吨的历史记录。美国是澳大利亚牛肉的最大市场,出口量达39.47万吨,同比增长60%;东南亚地区增长33%,出口量为17.77万吨。澳大利亚的谷物饲养牛肉出口量也创下了新高,达37.52万吨。  羊肉:2024年,澳大利亚羊肉出口量增长至35.92万吨,同比增长10%。美国仍是最大市场,出口量为8.51万吨,其次是中国和阿联酋。英国出口增幅明显,在澳英自由贸易协议全面实施的首年,羊肉出口量增长44%,达1.37万吨。  MLA的全球供应分析师Tim Jackson表示,2024年澳大利亚高质量红肉海外需求依然强劲。他说,2024年,澳大利亚的牛群和羊群都达到了成熟期,屠宰数量大幅增加。此外,全球供应形势也对澳大利亚的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牛肉出口有所放缓,因为美国的牛群在经历多年干旱后降至72年来的最低点。尽管全球经济压力仍在影响消费者信心,但由于行业对质量的坚持和消费者对澳大利亚红肉的高度信任,国际市场对澳大利亚红肉的需求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的市场准入优势也是推动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2024年,87%的出口量来自与澳大利亚签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其中包括95%的牛肉出口量。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压力,澳大利亚红肉产业在2024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数量和市场需求都创下了新纪录。随着全球对高品质红肉的需求持续增长,澳大利亚红肉行业在2025年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增长势头。
阿根廷取消超半个世纪的活牛出口禁令 或进一步削弱其牛肉的出口竞争力
阿根廷经济部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秘书处26日宣布取消活牛出口禁令,同时废止了1973年颁布的第322号法令。这一决定以第133/2025号法令正式生效,其主要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和确保基于自由决策的经济体系的有效性,同时尊重私有财产及宪法规定的商品、服务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原则。此外,此举还旨在推动阿根廷更深入地融入全球贸易。”阿根廷经济部在官方声明中指出:“活牛出口不仅是可观的外汇来源,还促进了我国在畜牧品种改良方面的行动,并提升了国家畜牧生产的声誉。因此,有必要鼓励其自由发展。通过这一措施,我们取消了一项在截然不同的背景下制定的、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法规,从而为活牛生产和牛肉产业链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和市场自由度。”参与全球活跃市场在该措施公开宣布之前,阿根廷放松管制和国家转型部长费德里科·斯特岑内格(Federico Suturzenegger)强调了总统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和经济部长路易斯·卡普托(Luis Caputo)的决定,称其“取消了活牛出口禁令,为我国畜牧业开辟了无限的新市场。”他还回顾道:“这一禁令是由于1973年的供应问题而临时实施的,而在阿根廷,没有任何其它一项临时政策比它更持久的了,它竟然延续了50年。”斯特岑内格在其社交平台X的账号上强调:“活牛出口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活跃且重要的市场。大多数畜牧业国家都允许这一做法(有92个国家出口活牛)。全球市场的巨头是澳大利亚,每船可装载3万头牛,主要供应亚洲市场。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每年出口的活牛价值均超过10亿美元。而同在我们所属的南美地区,乌拉圭每年出口25万头活牛,巴西则出口75万头。”他还解释道:“活牛出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屠宰方法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土耳其不屠宰阉割动物)所以不能对他们直接出口牛肉。我们之前(因活牛出口禁令)自愿放弃这些市场是毫无意义的。”阿根廷分析家维克托·托内利认为,这是一个推动阿根廷畜牧生产从集中于饲养轻型活牛向重型活牛转型升级的绝佳机会,也是贸易自由化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于牛肉出口的影响尽管在活牛贸易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普遍认为,阿根廷即便放开活牛出口也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短期内出口规模将极其有限,而且也仅会集中在小牛和阉割小牛等个别类别上,但无论如何开放活牛出口将使阿根廷的牛得以以牛肉以外的另一种形式对外输出,势必造成对阿根廷本不宽裕活牛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从而进一步削弱阿根廷牛肉的出口竞争力。1月,由于盈利能力降低,阿根廷牛肉出口量同比下降了25.4%。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复苏和前期滞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的牛肉类产品价格补涨,2月至今阿根廷活牛价格累计上涨超过10%,进一步压缩了牛肉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是生存空间。在活牛出口开放之后,如果出口关税不能完全取消、比索兑美元汇率不能如实反映该国的实际通货膨胀情况,阿根廷牛肉的对外出口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Marfrig第四季度利润飙升至25.8亿雷亚尔 主要受资产出售影响
2024年第四季度,Marfrig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21,714.7%,从2023年第四季度的1,200万雷亚尔跃升至25.8亿雷亚尔。这一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向Minerva Foods出售南美资产所带来的资本收益,同时南美业务和BRF的运营表现也有所改善。在同一时期,Marfrig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增长了37.1%,达到37.47亿雷亚尔,而净收入则增长了22.1%,达到了413.02亿雷亚尔。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Marcos Molina表示,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Marfrig完成了对巴西、阿根廷和智利资产的出售交易。这一操作不仅重新调整了公司在南美的牛肉业务战略,也增强了公司的财务结构,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工业综合体。从全年表现来看,Marfrig在2024年实现了28亿雷亚尔的净利润,而2023年同期则亏损了15亿雷亚尔。此外,公司的合并净收入达到了1,442亿雷亚尔,同比增长14%。调整后的EBITDA为136亿雷亚尔,较上一年增长59.5%,EBITDA利润率达到9.5%。Marfrig北美业务的首席执行官Tim Klein表示,尽管牛肉价格有所上涨,但市场需求依然强劲。他预计,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牛只供应的减少将推高牛肉价格,使行业在本轮周期中实现更高的利润水平。他还补充道,Marfrig在北美的业务模式基于战略性的原材料供应合作伙伴关系,并专注于提供高附加值产品,这使得公司的业绩连续多个季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Marfrig目前持有BRF(BRFS3)50.49%的股份。
活動圖片
哈萨克斯坦年均肉类消费量达126万吨 牛肉和禽肉为主力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过去三年间,不同类型的肉类年均消费量如下:牛肉 ——约44.56万吨(2022年:52.16万吨,2023年:39.57万吨,2024年:41.96万吨); 羊肉 ——约12.99万吨(2022年:14.53万吨,2023年:12.92万吨,2024年:11.52万吨); 马肉 ——约16.82万吨(2022年:16.04万吨,2023年:17.03万吨,2024年:17.37万吨); 猪肉 ——约6.87万吨(2022年:8.61万吨,2023年:6.21万吨,2024年:5.78万吨); 禽肉 ——约44.73万吨(2022年:43.08万吨,2023年:46.01万吨,2024年:45.24万吨)。2024年肉类市场数据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共销售了约123.48万吨肉类,其中:牛肉——41.96万吨; 马肉——17.37万吨; 羊肉及山羊肉——13.13万吨;猪肉——5.78万吨; 禽肉——45.24万吨。此外,约10.2万吨肉类产品出口海外,这一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的肉类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90%左右的市场需求。肉类生产与出口情况 2023年,哈萨克斯坦市场共供应了约123.5万吨肉类产品,其中10.2万吨被出口至国外市场。农业部指出,近年来,国家肉类产业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出口规模,以提升哈萨克斯坦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报道,哈萨克斯坦将开始向中国、土耳其和欧洲等大型市场出口肉类产品。
活動圖片
广东肉类进口量价齐跌 牛肉进口骤降38.7%
据海关最新统计,25年前 2 个月,广东省肉类进口量为 20.4 万吨,同比减少 7.4%;进口金额达 49.7 亿元,同比下降 10.2%。在进口肉类种类上,猪肉(含杂碎)、禽肉(含杂碎)和牛肉(含杂碎)占据前三位置,其中猪肉(含杂碎)进口 7.6 万吨,同比增加 9.3%,占总进口量的 37.3%;禽肉(含杂碎)进口 7 万吨,增加 5.4%,占比 34.4%;牛肉(含杂碎)进口量为 4.9 万吨,却大幅减少 38.7%,占比 23.8%;羊肉(含杂碎)进口 4595 吨,增幅达 73.5%。从进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前 2 个月进口肉类 19.7 万吨,虽减少 7.1%,但占比高达 96.6%;外商独资企业进口 3999 吨,逆势增长 41.7%,占比 2%;国有企业进口量则为 2870 吨,减少 34.3%,占比 1.4%。在进口来源地方面,巴西稳居首位,前 2 个月向广东出口肉类 6.3 万吨,虽减少 25.7%,但占比仍达 31.1%;西班牙位居其次,出口 2.1 万吨,微降 1.5%,占比 10.5%;俄罗斯凭借 1.7 万吨的出口量,增幅达 124.3%,占比 8.3%,升至第三位。据俄农产品出口中心消息,自 2019 年起,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肉类最大进口国,且俄罗斯肉类产能持续攀升,2024 年肉类总产量达 1250 吨,创新高,其通过技术升级与农业投资,提升了肉类加工能力,有力支撑了出口供应。当前,广东省肉类进口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其中牛肉进口量的大幅减少尤为显著。一方面,今年一月白羽肉鸡价格同比下跌 6.9%,肉鸭产业链价格也普遍下跌,国内禽肉供应过剩进一步替代了猪肉和牛肉消费;另一方面,国产牛肉市场遭遇 “寒冬”,全国牛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持续刷新最低价,1 月国产牛肉均价 58.5 元 / 公斤,创六年新低,春节前国内养殖端集体出栏,导致春节期间国产鲜牛肉供应过剩,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进口牛肉市场需求相应减少。此外,2020 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国产猪肉供应充足,鲜肉价格持续低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进口猪肉的竞争力,若生猪、肉牛产能持续处于高位,进口需求恐将进一步萎缩。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3 月以来,中美、中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关税方面的博弈以及进口限制措施的出台,直接抑制了相关肉类产品的进口需求与企业积极性,其影响或将进一步重塑全球肉类供应链。不过,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通过结构性调整,为肉类进口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活動圖片
荷兰合作银行:中美贸易紧张威胁全球供应 包括肉类在内的农产品或演变为严重短缺
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荷兰合作银行( RaboResearch )通过情景推演模拟了双方贸易反制措施对全球供应链及经济的影响。该研究提出的三种潜在情景显示,因国际阵营重组,全球关键农产品可能从供应过剩演变为严重短缺。荷兰合作银行澳新地区总经理斯蒂芬·沃格尔表示:" 我们试图探究极端贸易限制措施对全球食品及农业综合产业的多重影响。中美关税战引发的巨大不确定性,可能迫使其他国家通过战略结盟来稳定全球供应链。" 他指出,大国阵营分化将对全球食品农产品供应链构成重大威胁。" 若贸易紧张迫使欧洲为获得保护加入美国阵营,即便这意味着对华自由贸易受限会怎样?南美洲又将如何站队?" 情景一:美国及大洋洲乳制品、肉类出口面临高昂改道成本 研究假设的第一种情形中,南美和欧洲保持中立继续与各国贸易。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新西兰等主要出口国及日本、埃及、墨西哥、印度等进口国结盟,中国则获得前苏联国家(除乌克兰外)支持。沃格尔分析称:" 美国阵营可能出现油籽和动物蛋白的轻微过剩,但大洋洲奶粉、美国乳糖及乳清出口的改道将推高成本。作为全球最大羊肉和羊毛出口地,澳新两国相关出口将受重创。中国阵营则将面临油籽紧缺,导致植物油和畜牧蛋白饲料成本上涨。" 情景二:美国阵营过剩与中国阵营短缺并存 第二种情形下,南美和欧洲被迫选边站队加入美国阵营,限制对华贸易。荷兰合作银行全球乳业策略师玛丽·莱德曼指出:" 美国阵营将出现 1.2 亿吨油籽和 4000 万吨谷物贸易过剩,冲击种植利润。中国阵营则面临饲料严重短缺,威胁粮食安全。全球 80% 以上的乳品贸易将受干扰。" 报告显示,牛羊肉行业将承受最严峻的利润压力。美国阵营 12% 的猪肉出口将滞销,中国动物蛋白进口缺口达 600 万吨,牛肉进口量缩减超 90% (占消费量的 32% )。情景三:农产品供需重构与农业投入品危机 最终极情形假设中美发出最后通牒迫使中立国选边:南美靠拢中国,欧洲支持美国。莱德曼表示:" 虽然农产品供需尚可调控,但农业投入品将陷入困境。美国阵营出现油籽小幅过剩,中国阵营则面临乳糖、乳清及乳清蛋白严重短缺。" 该情景下,中国畜牧业可通过南美充足的油籽和玉米保障饲料供应,动物蛋白贸易重归平衡。而美国阵营虽能找到买家,但产品改道及部位肉需求差异将挤压生产商利润。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研究指出,除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外,以下领域也将受波及:汇率波动:影响贸易竞争力与进口商品购买力能源贸易:需重构煤炭(特别是澳、印尼、俄对亚洲)及欧美油气进口流向机械设备与包装材料:短缺制约农业食品产业劳动力:移民限制影响农场及加工行业用工原材料:农资生产所需化学制剂等受限沃格尔强调:" 美国政策超越贸易逆差修正,更着眼于巩固全球领导地位。关税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奖惩盟友、遏制对手的战略手段。在中国谋求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当下,美国正通过重构贸易关系强化霸权地位。"
活動圖片
中国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肉羊专委会正式成立
3月26日,在全球畜牧业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为推进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动物福利水平,“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肉羊专委会启动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5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2024年12月14日由协会牵头在北京成功成立了“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专家委员会”,聘请了李德发院士等15位行业领军专家成立不同畜禽品种专委会,经推选,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陈玉林教授担任肉羊专委会主任。经过紧密的筹备,肉羊专委会启动仪式于3月26日成功召开,并在陈玉林主任的主持下,推选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金海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张英杰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罗海玲教授、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总裁林春建博士担任专委会副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雨鑫研究员担任专委会联络人,负责统筹协调专委会各项工作。启动会由协会项目专员蔡猛主持。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ICCAW)包军会长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积极支持表示感谢,强调了动物福利在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成立肉羊专委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肉羊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肉羊产业向“福利养殖、品质消费、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未来期望在专委会的带领下,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加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可推广的福利养殖技术和模式。肉羊专委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强调专委会成立的宗旨是以提升肉羊全生命周期福利为核心,构建科学、标准、国际化的养殖体系,推动肉羊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未来将以动物福利为抓手,重点推动我国肉羊养殖业科学化、规范化、福利化发展,为肉羊制品行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增长提供支撑,助力我国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肉羊专委会联络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雨鑫研究员围绕肉羊福利标准体系建设、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行业交流调研等方面介绍了专委会2025年整体工作计划。最后,与会专家就专委会工作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表示将积极参与协会和专委会各项工作,加强交流与合作,持续推动肉羊福利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03/2025
更多
哈萨克斯坦年均肉类消费量达126万吨 牛肉和禽肉为主力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过去三年间,不同类型的肉类年均消费量如下:牛肉 ——约44.56万吨(2022年:52.16万吨,2023年:39.57万吨,2024年:41.96万吨); 羊肉 ——约12.99万吨(2022年:14.53万吨,2023年:12.92万吨,2024年:11.52万吨); 马肉 ——约16.82万吨(2022年:16.04万吨,2023年:17.03万吨,2024年:17.37万吨); 猪肉 ——约6.87万吨(2022年:8.61万吨,2023年:6.21万吨,2024年:5.78万吨); 禽肉 ——约44.73万吨(2022年:43.08万吨,2023年:46.01万吨,2024年:45.24万吨)。2024年肉类市场数据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共销售了约123.48万吨肉类,其中:牛肉——41.96万吨; 马肉——17.37万吨; 羊肉及山羊肉——13.13万吨;猪肉——5.78万吨; 禽肉——45.24万吨。此外,约10.2万吨肉类产品出口海外,这一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的肉类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90%左右的市场需求。肉类生产与出口情况 2023年,哈萨克斯坦市场共供应了约123.5万吨肉类产品,其中10.2万吨被出口至国外市场。农业部指出,近年来,国家肉类产业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出口规模,以提升哈萨克斯坦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报道,哈萨克斯坦将开始向中国、土耳其和欧洲等大型市场出口肉类产品。
广东肉类进口量价齐跌 牛肉进口骤降38.7%
据海关最新统计,25年前 2 个月,广东省肉类进口量为 20.4 万吨,同比减少 7.4%;进口金额达 49.7 亿元,同比下降 10.2%。在进口肉类种类上,猪肉(含杂碎)、禽肉(含杂碎)和牛肉(含杂碎)占据前三位置,其中猪肉(含杂碎)进口 7.6 万吨,同比增加 9.3%,占总进口量的 37.3%;禽肉(含杂碎)进口 7 万吨,增加 5.4%,占比 34.4%;牛肉(含杂碎)进口量为 4.9 万吨,却大幅减少 38.7%,占比 23.8%;羊肉(含杂碎)进口 4595 吨,增幅达 73.5%。从进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前 2 个月进口肉类 19.7 万吨,虽减少 7.1%,但占比高达 96.6%;外商独资企业进口 3999 吨,逆势增长 41.7%,占比 2%;国有企业进口量则为 2870 吨,减少 34.3%,占比 1.4%。在进口来源地方面,巴西稳居首位,前 2 个月向广东出口肉类 6.3 万吨,虽减少 25.7%,但占比仍达 31.1%;西班牙位居其次,出口 2.1 万吨,微降 1.5%,占比 10.5%;俄罗斯凭借 1.7 万吨的出口量,增幅达 124.3%,占比 8.3%,升至第三位。据俄农产品出口中心消息,自 2019 年起,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肉类最大进口国,且俄罗斯肉类产能持续攀升,2024 年肉类总产量达 1250 吨,创新高,其通过技术升级与农业投资,提升了肉类加工能力,有力支撑了出口供应。当前,广东省肉类进口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其中牛肉进口量的大幅减少尤为显著。一方面,今年一月白羽肉鸡价格同比下跌 6.9%,肉鸭产业链价格也普遍下跌,国内禽肉供应过剩进一步替代了猪肉和牛肉消费;另一方面,国产牛肉市场遭遇 “寒冬”,全国牛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持续刷新最低价,1 月国产牛肉均价 58.5 元 / 公斤,创六年新低,春节前国内养殖端集体出栏,导致春节期间国产鲜牛肉供应过剩,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进口牛肉市场需求相应减少。此外,2020 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国产猪肉供应充足,鲜肉价格持续低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进口猪肉的竞争力,若生猪、肉牛产能持续处于高位,进口需求恐将进一步萎缩。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3 月以来,中美、中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关税方面的博弈以及进口限制措施的出台,直接抑制了相关肉类产品的进口需求与企业积极性,其影响或将进一步重塑全球肉类供应链。不过,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通过结构性调整,为肉类进口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荷兰合作银行:中美贸易紧张威胁全球供应 包括肉类在内的农产品或演变为严重短缺
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荷兰合作银行( RaboResearch )通过情景推演模拟了双方贸易反制措施对全球供应链及经济的影响。该研究提出的三种潜在情景显示,因国际阵营重组,全球关键农产品可能从供应过剩演变为严重短缺。荷兰合作银行澳新地区总经理斯蒂芬·沃格尔表示:" 我们试图探究极端贸易限制措施对全球食品及农业综合产业的多重影响。中美关税战引发的巨大不确定性,可能迫使其他国家通过战略结盟来稳定全球供应链。" 他指出,大国阵营分化将对全球食品农产品供应链构成重大威胁。" 若贸易紧张迫使欧洲为获得保护加入美国阵营,即便这意味着对华自由贸易受限会怎样?南美洲又将如何站队?" 情景一:美国及大洋洲乳制品、肉类出口面临高昂改道成本 研究假设的第一种情形中,南美和欧洲保持中立继续与各国贸易。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新西兰等主要出口国及日本、埃及、墨西哥、印度等进口国结盟,中国则获得前苏联国家(除乌克兰外)支持。沃格尔分析称:" 美国阵营可能出现油籽和动物蛋白的轻微过剩,但大洋洲奶粉、美国乳糖及乳清出口的改道将推高成本。作为全球最大羊肉和羊毛出口地,澳新两国相关出口将受重创。中国阵营则将面临油籽紧缺,导致植物油和畜牧蛋白饲料成本上涨。" 情景二:美国阵营过剩与中国阵营短缺并存 第二种情形下,南美和欧洲被迫选边站队加入美国阵营,限制对华贸易。荷兰合作银行全球乳业策略师玛丽·莱德曼指出:" 美国阵营将出现 1.2 亿吨油籽和 4000 万吨谷物贸易过剩,冲击种植利润。中国阵营则面临饲料严重短缺,威胁粮食安全。全球 80% 以上的乳品贸易将受干扰。" 报告显示,牛羊肉行业将承受最严峻的利润压力。美国阵营 12% 的猪肉出口将滞销,中国动物蛋白进口缺口达 600 万吨,牛肉进口量缩减超 90% (占消费量的 32% )。情景三:农产品供需重构与农业投入品危机 最终极情形假设中美发出最后通牒迫使中立国选边:南美靠拢中国,欧洲支持美国。莱德曼表示:" 虽然农产品供需尚可调控,但农业投入品将陷入困境。美国阵营出现油籽小幅过剩,中国阵营则面临乳糖、乳清及乳清蛋白严重短缺。" 该情景下,中国畜牧业可通过南美充足的油籽和玉米保障饲料供应,动物蛋白贸易重归平衡。而美国阵营虽能找到买家,但产品改道及部位肉需求差异将挤压生产商利润。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研究指出,除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外,以下领域也将受波及:汇率波动:影响贸易竞争力与进口商品购买力能源贸易:需重构煤炭(特别是澳、印尼、俄对亚洲)及欧美油气进口流向机械设备与包装材料:短缺制约农业食品产业劳动力:移民限制影响农场及加工行业用工原材料:农资生产所需化学制剂等受限沃格尔强调:" 美国政策超越贸易逆差修正,更着眼于巩固全球领导地位。关税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奖惩盟友、遏制对手的战略手段。在中国谋求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当下,美国正通过重构贸易关系强化霸权地位。"
中国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肉羊专委会正式成立
3月26日,在全球畜牧业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为推进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动物福利水平,“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肉羊专委会启动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5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2024年12月14日由协会牵头在北京成功成立了“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专家委员会”,聘请了李德发院士等15位行业领军专家成立不同畜禽品种专委会,经推选,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陈玉林教授担任肉羊专委会主任。经过紧密的筹备,肉羊专委会启动仪式于3月26日成功召开,并在陈玉林主任的主持下,推选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金海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张英杰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罗海玲教授、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总裁林春建博士担任专委会副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雨鑫研究员担任专委会联络人,负责统筹协调专委会各项工作。启动会由协会项目专员蔡猛主持。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ICCAW)包军会长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积极支持表示感谢,强调了动物福利在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成立肉羊专委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肉羊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肉羊产业向“福利养殖、品质消费、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未来期望在专委会的带领下,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加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可推广的福利养殖技术和模式。肉羊专委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强调专委会成立的宗旨是以提升肉羊全生命周期福利为核心,构建科学、标准、国际化的养殖体系,推动肉羊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未来将以动物福利为抓手,重点推动我国肉羊养殖业科学化、规范化、福利化发展,为肉羊制品行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增长提供支撑,助力我国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肉羊专委会联络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雨鑫研究员围绕肉羊福利标准体系建设、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行业交流调研等方面介绍了专委会2025年整体工作计划。最后,与会专家就专委会工作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表示将积极参与协会和专委会各项工作,加强交流与合作,持续推动肉羊福利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02/2025
更多
2024年澳大利亚红肉出口创历史新高
2024年是澳大利亚红肉出口史上最辉煌的一年,创下了牛肉、羊肉、羊羔肉和山羊肉等多个品类的出口记录。据澳大利亚肉类与畜牧业协会(MLA)的数据,2024年澳大利亚共向104个国家出口了224万吨红肉,创下了历史新高。牛肉:2024年,澳大利亚牛肉出口达到134万吨,同比增长22%,超过2014年创下的129万吨的历史记录。美国是澳大利亚牛肉的最大市场,出口量达39.47万吨,同比增长60%;东南亚地区增长33%,出口量为17.77万吨。澳大利亚的谷物饲养牛肉出口量也创下了新高,达37.52万吨。  羊肉:2024年,澳大利亚羊肉出口量增长至35.92万吨,同比增长10%。美国仍是最大市场,出口量为8.51万吨,其次是中国和阿联酋。英国出口增幅明显,在澳英自由贸易协议全面实施的首年,羊肉出口量增长44%,达1.37万吨。  MLA的全球供应分析师Tim Jackson表示,2024年澳大利亚高质量红肉海外需求依然强劲。他说,2024年,澳大利亚的牛群和羊群都达到了成熟期,屠宰数量大幅增加。此外,全球供应形势也对澳大利亚的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牛肉出口有所放缓,因为美国的牛群在经历多年干旱后降至72年来的最低点。尽管全球经济压力仍在影响消费者信心,但由于行业对质量的坚持和消费者对澳大利亚红肉的高度信任,国际市场对澳大利亚红肉的需求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的市场准入优势也是推动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2024年,87%的出口量来自与澳大利亚签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其中包括95%的牛肉出口量。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压力,澳大利亚红肉产业在2024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数量和市场需求都创下了新纪录。随着全球对高品质红肉的需求持续增长,澳大利亚红肉行业在2025年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增长势头。
海关发布防止匈牙利小反刍兽疫传入我国的公告
近日,匈牙利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报告该国佐洛州(Zala)1家农场发生小反刍兽疫。为防止疫情传入,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和生物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公告如下:一、禁止直接或间接从匈牙利输入绵羊、山羊及其相关产品(源于绵羊、山羊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二、禁止寄递或携带来自匈牙利的绵羊、山羊及其相关产品入境。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三、来自匈牙利的进境航空器、铁路列车等运输工具上卸下的动植物性废弃物、泔水等,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除害处理,不得擅自抛弃。四、对边防检查等部门截获的非法入境的来自匈牙利的绵羊、山羊及其相关产品,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销毁处理。五、凡违反上述规定者,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六、各级海关、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规定,密切配合,做好检疫、防疫和监督工作。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特此公告。海关总署 农业农村部2025年2月21日
澳大利亚2024年羔羊产量为历史最高 预计今年将实现类似产量
澳大利亚去年共屠宰了2,660万只羔羊,创下历史新高,预计今年将加工类似数量的羔羊;绵羊屠宰量为1,170万只,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牛屠宰量为830万头,是2019年以来的最大屠宰量,比2023年高出18%。澳大利亚肉类和畜牧业协会(MLA)的数据显示,2024年羊肉总产量为634,706吨,比2023年高出6%,而牛肉产量为257万吨,比2023年高出16%,导致去年的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去年澳大利亚羊肉产量高是全球价格未能上涨和市场疲软的原因之一。MLA的市场信息经理Stephen Bignell表示,去年绵羊屠宰量的增加是由于全国存栏规模庞大,绵羊屠宰所占比重较高,以及南澳大利亚州和维多利亚州等地气候普遍较为干燥。“在过去的两年里,产量增长了18%。”Bignell说:“这是得益于羊群的遗传基因改良推动生育能力的提升,以及从毛用羊到肉用羊的大量生产转换,从而提高了全国羊群的生产力。”MLA预计,到2025年,绵羊肉产量将保持在接近目前的水平。“澳大利亚正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这可能会持续到2025年。如果没有任何极端气候条件、无论是潮湿还是干燥的出现,我们绵羊和羔羊产量很可能会保持高位。”报告指出,英国和印度的市场正在增长,美国供应短缺,生产者正在从美利奴羊和毛用羊品种转向肉用羊品种的养殖,这将支撑羊肉生产。与2023年相比,所有州的牛屠宰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增幅最大的是维多利亚州,增长了27%,南澳大利亚州增长了56%。MLA报告称,生产商的乐观情绪目前高于2023年,预计通过保留小母牛和购买公牛育肥,牛存栏量将从2024年的2,850万头增加到2025年的3,020万头,增长6%。
活動圖片
生猪出栏均重上升致供应偏紧 现货价格或有限上涨
国内生猪出栏均重持续缓慢回升,近期标肥价差继续收缩,但肥猪价格仍处高位,养殖户多意向出栏大猪。加之行业养殖利润仍存,规模场大多控重出猪均摊生产成本,提高头均养殖利润。据 Mysteel 发布的数据显示, 3 月 27 日当周,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重为 123.90 公斤,较上周上调 0.06 公斤,环比涨幅为 0.05% ,突破 6 个月最高水平,同比上涨 0.88% 。3 月以来,生猪出栏体重整体呈现增加态势,但增速较上月有所放缓,一方面反应了当前大体重猪源出栏开始有所增加,增重节奏开始逐步放缓,可以看到近期肥标价差已经开始呈现回落态势,大体重猪源出栏占比开始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也因为当前有部分猪源流入二次育肥,标猪占比数量有所增加。银河期货分析师陈界正表示,月内生猪价格整体以偏强运行为主,主要因供应端压力释放比较有限,同时需求较此前改善所致。首先,从供应方面来看,月内市场各环节出栏积极性较上月有所增加,但仍处于相对偏低水平,规模企业出栏完成进度有所加快,但整体出栏计划比较一般,增量比较有限,一定程度造成了猪源供应量偏低的情况。散户月内出栏动力同样有所改善,逢高出栏积极性有所增加,但本身数量同样偏低,对于市场冲击比较有限。同时,二次育肥近期入场有所增加,但同样比较谨慎,在入场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前期猪源开始逐步出栏。总体来看,供应端基本维持稳定,市场变化比较有限。需求方面来看,月内需求环比有所改善,但绝对量仍然相对偏低,可以看到,本月以来生猪屠宰量有所增加且价格上行,但冻品库存同样出现增加且鲜销率走弱,消费方面支撑力度比较有限。陈界正介绍,由于当前大小猪价差仍然维持高位,养殖企业仍有一定增重动力,预计后续出栏计划大幅调增概率并不大,这可能使得后续供应端表现仍然相对偏紧。不过,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出栏计划本身存在一定变化,因此企业实际出栏意愿影响可能更明显。从近期大小猪价差来看,大体重猪源供应增加已经比较明显,并且生猪出栏体重仍在增加,这可能会引发其他群体出栏的增加,在此背景下,预计现货进一步上涨空间比较有限。从需求端看,陈界正分析,月内需求可能较此前有所好转,但好转力度比较有限,综合消费仍然呈现偏弱运行状态。高频数据来看,月内生猪屠宰量环比增加 13.3% ,冻品库存环比也有所增加,但对比来看,生猪屠宰环比增幅明显高于冻品库存环比增幅,一定程度反应了猪肉向终端流入数量的增加, 期货方面来看,生猪盘面整体呈现偏强运行态势,主要因为现货走势较强且期货方面已经计入一定下行考量,在此背景下,期货盘面开始有主动上修动作。由于月内产业各参与者普遍比较谨慎,这使得后续现货大幅下跌也比较困难,在此背景下,预计期货仍更多以偏震荡运行为主。东莞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截至 2025 年 1 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62 万头,已连续两月减产,较 2024 年 11 月末回落 0.4% ,未来仍有较大去化空间。2025 年 1 月略有反弹, 2 月份较大回落, 3 月维持在 14.5 元 / 公斤 -15 元 / 公斤区间波动。预计我国生猪供给在 2025 年 Q1-Q3 有望逐步回升,生猪价格在 2025 年 Q1-Q3 有望逐步回落。2025 年我国生猪供给整体较为宽裕,生猪价格因生猪产能回升影响预计表现为下跌趋势, Q4 有望回升。猪价下跌将对生猪养殖盈利带来压力,将倒逼上游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目前能繁母猪产能已连续两月出现减产,未来仍有较大去化空间。
活動圖片
哈萨克斯坦年均肉类消费量达126万吨 牛肉和禽肉为主力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过去三年间,不同类型的肉类年均消费量如下:牛肉 ——约44.56万吨(2022年:52.16万吨,2023年:39.57万吨,2024年:41.96万吨); 羊肉 ——约12.99万吨(2022年:14.53万吨,2023年:12.92万吨,2024年:11.52万吨); 马肉 ——约16.82万吨(2022年:16.04万吨,2023年:17.03万吨,2024年:17.37万吨); 猪肉 ——约6.87万吨(2022年:8.61万吨,2023年:6.21万吨,2024年:5.78万吨); 禽肉 ——约44.73万吨(2022年:43.08万吨,2023年:46.01万吨,2024年:45.24万吨)。2024年肉类市场数据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共销售了约123.48万吨肉类,其中:牛肉——41.96万吨; 马肉——17.37万吨; 羊肉及山羊肉——13.13万吨;猪肉——5.78万吨; 禽肉——45.24万吨。此外,约10.2万吨肉类产品出口海外,这一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的肉类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90%左右的市场需求。肉类生产与出口情况 2023年,哈萨克斯坦市场共供应了约123.5万吨肉类产品,其中10.2万吨被出口至国外市场。农业部指出,近年来,国家肉类产业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出口规模,以提升哈萨克斯坦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报道,哈萨克斯坦将开始向中国、土耳其和欧洲等大型市场出口肉类产品。
活動圖片
欧盟生猪价格普遍上涨 德荷巨头提价助燃市场
欧盟生猪市场正逐步进入价格复苏周期,肉类需求持续成为关键驱动因素,而出栏体重与贸易流向的差异则造就了区域性市场分化。西班牙生猪市场延续涨势,主要受肉类市场需求旺盛及创纪录进口量推动。不过,随着其他欧洲国家价格同步攀升,该国与欧盟其他地区的价差正逐步收窄。比利时尽管高度依赖德国市场,猪价仍逆势上涨。这一走势挤压了屠宰场利润空间——他们不得不与求猪若渴的西班牙屠宰商激烈竞争。法国市场八个月来首次止跌回升(微涨 0.3 欧分)。生猪出栏体重持续下降(减重超 300 克),屠宰量保持稳定(约 35.5 万头)。意大利市场经历数月低迷后重启上涨通道,但平均出栏体重仍处高位,且德国廉价肉类进口持续涌入。在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逐步显露上涨趋势之后,本周三( 26 日)德荷最大生产商调高出栏生猪报价更是进一步助燃欧盟生猪市场。德国本周正式加入育肥猪争夺战。肉类加工巨头通内斯在维持报价十周不变后,本周突然提价 13 欧分,将基准价推至 1.85 欧元 / 公斤(热胴体重)。荷兰最大猪肉加工商 Vion 本周跟涨 6 欧分,报价升至 1.78 欧元 / 公斤,较年内低点( 1.63 欧元)累计上涨 15 欧分。此次德国屠宰商 13 欧分的涨幅一举抹平前期的上涨滞后。涨价主要源于两大因素:1 )因口蹄疫疫情对英国实施的出口限制即将解除; 2 )随着烧烤季临近,屠宰场需求增长而适销生猪供应持续收紧,库存肉品有限且出口市场回暖。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期,德国猪价上涨态势将在未来数周延续。
活動圖片
广东肉类进口量价齐跌 牛肉进口骤降38.7%
据海关最新统计,25年前 2 个月,广东省肉类进口量为 20.4 万吨,同比减少 7.4%;进口金额达 49.7 亿元,同比下降 10.2%。在进口肉类种类上,猪肉(含杂碎)、禽肉(含杂碎)和牛肉(含杂碎)占据前三位置,其中猪肉(含杂碎)进口 7.6 万吨,同比增加 9.3%,占总进口量的 37.3%;禽肉(含杂碎)进口 7 万吨,增加 5.4%,占比 34.4%;牛肉(含杂碎)进口量为 4.9 万吨,却大幅减少 38.7%,占比 23.8%;羊肉(含杂碎)进口 4595 吨,增幅达 73.5%。从进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前 2 个月进口肉类 19.7 万吨,虽减少 7.1%,但占比高达 96.6%;外商独资企业进口 3999 吨,逆势增长 41.7%,占比 2%;国有企业进口量则为 2870 吨,减少 34.3%,占比 1.4%。在进口来源地方面,巴西稳居首位,前 2 个月向广东出口肉类 6.3 万吨,虽减少 25.7%,但占比仍达 31.1%;西班牙位居其次,出口 2.1 万吨,微降 1.5%,占比 10.5%;俄罗斯凭借 1.7 万吨的出口量,增幅达 124.3%,占比 8.3%,升至第三位。据俄农产品出口中心消息,自 2019 年起,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肉类最大进口国,且俄罗斯肉类产能持续攀升,2024 年肉类总产量达 1250 吨,创新高,其通过技术升级与农业投资,提升了肉类加工能力,有力支撑了出口供应。当前,广东省肉类进口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其中牛肉进口量的大幅减少尤为显著。一方面,今年一月白羽肉鸡价格同比下跌 6.9%,肉鸭产业链价格也普遍下跌,国内禽肉供应过剩进一步替代了猪肉和牛肉消费;另一方面,国产牛肉市场遭遇 “寒冬”,全国牛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持续刷新最低价,1 月国产牛肉均价 58.5 元 / 公斤,创六年新低,春节前国内养殖端集体出栏,导致春节期间国产鲜牛肉供应过剩,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进口牛肉市场需求相应减少。此外,2020 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国产猪肉供应充足,鲜肉价格持续低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进口猪肉的竞争力,若生猪、肉牛产能持续处于高位,进口需求恐将进一步萎缩。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3 月以来,中美、中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关税方面的博弈以及进口限制措施的出台,直接抑制了相关肉类产品的进口需求与企业积极性,其影响或将进一步重塑全球肉类供应链。不过,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通过结构性调整,为肉类进口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03/2025
更多
生猪出栏均重上升致供应偏紧 现货价格或有限上涨
国内生猪出栏均重持续缓慢回升,近期标肥价差继续收缩,但肥猪价格仍处高位,养殖户多意向出栏大猪。加之行业养殖利润仍存,规模场大多控重出猪均摊生产成本,提高头均养殖利润。据 Mysteel 发布的数据显示, 3 月 27 日当周,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重为 123.90 公斤,较上周上调 0.06 公斤,环比涨幅为 0.05% ,突破 6 个月最高水平,同比上涨 0.88% 。3 月以来,生猪出栏体重整体呈现增加态势,但增速较上月有所放缓,一方面反应了当前大体重猪源出栏开始有所增加,增重节奏开始逐步放缓,可以看到近期肥标价差已经开始呈现回落态势,大体重猪源出栏占比开始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也因为当前有部分猪源流入二次育肥,标猪占比数量有所增加。银河期货分析师陈界正表示,月内生猪价格整体以偏强运行为主,主要因供应端压力释放比较有限,同时需求较此前改善所致。首先,从供应方面来看,月内市场各环节出栏积极性较上月有所增加,但仍处于相对偏低水平,规模企业出栏完成进度有所加快,但整体出栏计划比较一般,增量比较有限,一定程度造成了猪源供应量偏低的情况。散户月内出栏动力同样有所改善,逢高出栏积极性有所增加,但本身数量同样偏低,对于市场冲击比较有限。同时,二次育肥近期入场有所增加,但同样比较谨慎,在入场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前期猪源开始逐步出栏。总体来看,供应端基本维持稳定,市场变化比较有限。需求方面来看,月内需求环比有所改善,但绝对量仍然相对偏低,可以看到,本月以来生猪屠宰量有所增加且价格上行,但冻品库存同样出现增加且鲜销率走弱,消费方面支撑力度比较有限。陈界正介绍,由于当前大小猪价差仍然维持高位,养殖企业仍有一定增重动力,预计后续出栏计划大幅调增概率并不大,这可能使得后续供应端表现仍然相对偏紧。不过,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出栏计划本身存在一定变化,因此企业实际出栏意愿影响可能更明显。从近期大小猪价差来看,大体重猪源供应增加已经比较明显,并且生猪出栏体重仍在增加,这可能会引发其他群体出栏的增加,在此背景下,预计现货进一步上涨空间比较有限。从需求端看,陈界正分析,月内需求可能较此前有所好转,但好转力度比较有限,综合消费仍然呈现偏弱运行状态。高频数据来看,月内生猪屠宰量环比增加 13.3% ,冻品库存环比也有所增加,但对比来看,生猪屠宰环比增幅明显高于冻品库存环比增幅,一定程度反应了猪肉向终端流入数量的增加, 期货方面来看,生猪盘面整体呈现偏强运行态势,主要因为现货走势较强且期货方面已经计入一定下行考量,在此背景下,期货盘面开始有主动上修动作。由于月内产业各参与者普遍比较谨慎,这使得后续现货大幅下跌也比较困难,在此背景下,预计期货仍更多以偏震荡运行为主。东莞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截至 2025 年 1 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62 万头,已连续两月减产,较 2024 年 11 月末回落 0.4% ,未来仍有较大去化空间。2025 年 1 月略有反弹, 2 月份较大回落, 3 月维持在 14.5 元 / 公斤 -15 元 / 公斤区间波动。预计我国生猪供给在 2025 年 Q1-Q3 有望逐步回升,生猪价格在 2025 年 Q1-Q3 有望逐步回落。2025 年我国生猪供给整体较为宽裕,生猪价格因生猪产能回升影响预计表现为下跌趋势, Q4 有望回升。猪价下跌将对生猪养殖盈利带来压力,将倒逼上游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目前能繁母猪产能已连续两月出现减产,未来仍有较大去化空间。
哈萨克斯坦年均肉类消费量达126万吨 牛肉和禽肉为主力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过去三年间,不同类型的肉类年均消费量如下:牛肉 ——约44.56万吨(2022年:52.16万吨,2023年:39.57万吨,2024年:41.96万吨); 羊肉 ——约12.99万吨(2022年:14.53万吨,2023年:12.92万吨,2024年:11.52万吨); 马肉 ——约16.82万吨(2022年:16.04万吨,2023年:17.03万吨,2024年:17.37万吨); 猪肉 ——约6.87万吨(2022年:8.61万吨,2023年:6.21万吨,2024年:5.78万吨); 禽肉 ——约44.73万吨(2022年:43.08万吨,2023年:46.01万吨,2024年:45.24万吨)。2024年肉类市场数据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共销售了约123.48万吨肉类,其中:牛肉——41.96万吨; 马肉——17.37万吨; 羊肉及山羊肉——13.13万吨;猪肉——5.78万吨; 禽肉——45.24万吨。此外,约10.2万吨肉类产品出口海外,这一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的肉类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90%左右的市场需求。肉类生产与出口情况 2023年,哈萨克斯坦市场共供应了约123.5万吨肉类产品,其中10.2万吨被出口至国外市场。农业部指出,近年来,国家肉类产业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出口规模,以提升哈萨克斯坦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报道,哈萨克斯坦将开始向中国、土耳其和欧洲等大型市场出口肉类产品。
欧盟生猪价格普遍上涨 德荷巨头提价助燃市场
欧盟生猪市场正逐步进入价格复苏周期,肉类需求持续成为关键驱动因素,而出栏体重与贸易流向的差异则造就了区域性市场分化。西班牙生猪市场延续涨势,主要受肉类市场需求旺盛及创纪录进口量推动。不过,随着其他欧洲国家价格同步攀升,该国与欧盟其他地区的价差正逐步收窄。比利时尽管高度依赖德国市场,猪价仍逆势上涨。这一走势挤压了屠宰场利润空间——他们不得不与求猪若渴的西班牙屠宰商激烈竞争。法国市场八个月来首次止跌回升(微涨 0.3 欧分)。生猪出栏体重持续下降(减重超 300 克),屠宰量保持稳定(约 35.5 万头)。意大利市场经历数月低迷后重启上涨通道,但平均出栏体重仍处高位,且德国廉价肉类进口持续涌入。在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逐步显露上涨趋势之后,本周三( 26 日)德荷最大生产商调高出栏生猪报价更是进一步助燃欧盟生猪市场。德国本周正式加入育肥猪争夺战。肉类加工巨头通内斯在维持报价十周不变后,本周突然提价 13 欧分,将基准价推至 1.85 欧元 / 公斤(热胴体重)。荷兰最大猪肉加工商 Vion 本周跟涨 6 欧分,报价升至 1.78 欧元 / 公斤,较年内低点( 1.63 欧元)累计上涨 15 欧分。此次德国屠宰商 13 欧分的涨幅一举抹平前期的上涨滞后。涨价主要源于两大因素:1 )因口蹄疫疫情对英国实施的出口限制即将解除; 2 )随着烧烤季临近,屠宰场需求增长而适销生猪供应持续收紧,库存肉品有限且出口市场回暖。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期,德国猪价上涨态势将在未来数周延续。
广东肉类进口量价齐跌 牛肉进口骤降38.7%
据海关最新统计,25年前 2 个月,广东省肉类进口量为 20.4 万吨,同比减少 7.4%;进口金额达 49.7 亿元,同比下降 10.2%。在进口肉类种类上,猪肉(含杂碎)、禽肉(含杂碎)和牛肉(含杂碎)占据前三位置,其中猪肉(含杂碎)进口 7.6 万吨,同比增加 9.3%,占总进口量的 37.3%;禽肉(含杂碎)进口 7 万吨,增加 5.4%,占比 34.4%;牛肉(含杂碎)进口量为 4.9 万吨,却大幅减少 38.7%,占比 23.8%;羊肉(含杂碎)进口 4595 吨,增幅达 73.5%。从进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前 2 个月进口肉类 19.7 万吨,虽减少 7.1%,但占比高达 96.6%;外商独资企业进口 3999 吨,逆势增长 41.7%,占比 2%;国有企业进口量则为 2870 吨,减少 34.3%,占比 1.4%。在进口来源地方面,巴西稳居首位,前 2 个月向广东出口肉类 6.3 万吨,虽减少 25.7%,但占比仍达 31.1%;西班牙位居其次,出口 2.1 万吨,微降 1.5%,占比 10.5%;俄罗斯凭借 1.7 万吨的出口量,增幅达 124.3%,占比 8.3%,升至第三位。据俄农产品出口中心消息,自 2019 年起,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肉类最大进口国,且俄罗斯肉类产能持续攀升,2024 年肉类总产量达 1250 吨,创新高,其通过技术升级与农业投资,提升了肉类加工能力,有力支撑了出口供应。当前,广东省肉类进口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其中牛肉进口量的大幅减少尤为显著。一方面,今年一月白羽肉鸡价格同比下跌 6.9%,肉鸭产业链价格也普遍下跌,国内禽肉供应过剩进一步替代了猪肉和牛肉消费;另一方面,国产牛肉市场遭遇 “寒冬”,全国牛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持续刷新最低价,1 月国产牛肉均价 58.5 元 / 公斤,创六年新低,春节前国内养殖端集体出栏,导致春节期间国产鲜牛肉供应过剩,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进口牛肉市场需求相应减少。此外,2020 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国产猪肉供应充足,鲜肉价格持续低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进口猪肉的竞争力,若生猪、肉牛产能持续处于高位,进口需求恐将进一步萎缩。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3 月以来,中美、中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关税方面的博弈以及进口限制措施的出台,直接抑制了相关肉类产品的进口需求与企业积极性,其影响或将进一步重塑全球肉类供应链。不过,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通过结构性调整,为肉类进口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02/2025
更多
2024年澳大利亚红肉出口创历史新高
2024年是澳大利亚红肉出口史上最辉煌的一年,创下了牛肉、羊肉、羊羔肉和山羊肉等多个品类的出口记录。据澳大利亚肉类与畜牧业协会(MLA)的数据,2024年澳大利亚共向104个国家出口了224万吨红肉,创下了历史新高。牛肉:2024年,澳大利亚牛肉出口达到134万吨,同比增长22%,超过2014年创下的129万吨的历史记录。美国是澳大利亚牛肉的最大市场,出口量达39.47万吨,同比增长60%;东南亚地区增长33%,出口量为17.77万吨。澳大利亚的谷物饲养牛肉出口量也创下了新高,达37.52万吨。  羊肉:2024年,澳大利亚羊肉出口量增长至35.92万吨,同比增长10%。美国仍是最大市场,出口量为8.51万吨,其次是中国和阿联酋。英国出口增幅明显,在澳英自由贸易协议全面实施的首年,羊肉出口量增长44%,达1.37万吨。  MLA的全球供应分析师Tim Jackson表示,2024年澳大利亚高质量红肉海外需求依然强劲。他说,2024年,澳大利亚的牛群和羊群都达到了成熟期,屠宰数量大幅增加。此外,全球供应形势也对澳大利亚的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牛肉出口有所放缓,因为美国的牛群在经历多年干旱后降至72年来的最低点。尽管全球经济压力仍在影响消费者信心,但由于行业对质量的坚持和消费者对澳大利亚红肉的高度信任,国际市场对澳大利亚红肉的需求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的市场准入优势也是推动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2024年,87%的出口量来自与澳大利亚签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其中包括95%的牛肉出口量。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压力,澳大利亚红肉产业在2024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数量和市场需求都创下了新纪录。随着全球对高品质红肉的需求持续增长,澳大利亚红肉行业在2025年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增长势头。
海关总署新增法国、泰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5国28家肉类产品企业输华注册
2月13日,海关总署更新《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名单》,此次新增了包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5国28家肉类产品企业输华注册,详情如下:海关总署新增法国4家禽肉产品企业输华注册,(注册编码为:FR 40.020.001 CE、FR 89.257.002 CE、FR 72.264.007 CE、FR 22.389.005 CE)自2025年2月13日及之后生产的符合中国要求的禽肉产品允许输华。海关总署新增泰国2家禽肉产品企业输华注册,(注册编码为:EST.357、EST.03)自2025年2月13日及之后生产的符合中国要求的禽肉产品允许输华。海关总署新增澳大利亚2家羊肉产品企业输华注册,(注册编码为:2506、1889)自2025年2月13日及之后生产的符合中国要求的肉类产品允许输华。海关总署新增西班牙19家猪肉及其他肉类产品企业输华注册。其中,猪肉注册编码为:10.05815/LO、10.21214/BA、10.16489/TE、10.07555/SA、10.01934/GE、10.20360/AL、10.02851/J、10.04831/SA、10.18407/H、10.027062/H、10.19227/TE、10.15993/H、10.05575/L、10.22797/SA;其他肉类产品的注册编码为:10.04831/SA、10.05575/L、10.07555/SA、10.02851/J、10.21214/BA;以上自2025年2月13日及之后生产的符合中国要求的猪肉及其他肉类产品允许输华。海关总署新增新西兰1家企业鹿肉产品输华注册,(注册编码为:S9693)自2025年2月13日及之后生产的符合中国要求的鹿肉产品允许输华。
活動圖片
厄瓜多尔白虾市场“价稳量增”但面临结构性挑战
厄瓜多尔南美白虾市场近期呈现出"价稳量增"的态势。据厄瓜多尔国家水产养殖商会(CN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第12周,该国白虾价格已连续六周保持稳定,延续了自2月价格调整以来的平稳走势。价格数据显示,各规格白虾报价均维持不变:20-30只/公斤规格报价4.6美元/公斤,40-50只规格3.75美元/公斤,50-60只规格3.4美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大规格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高出0.6美元/公斤。市场表现呈现两极看法。瓜亚基尔地区虾农对市场持乐观态度:"当前市场持续向好,行业对大选后的政策环境充满期待。一季度以来,我们的出口呈现量价齐稳的良好态势。"然而,来自马纳比省的生产商则表达了谨慎观点:"虽然表面上看市场稳定,但实际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电力供应和安全问题,这些实际困难不是政治承诺就能解决的。" 出口数据方面,厄瓜多尔出口商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1月该国虾类出口额达5.9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1%。其中,对中国、美国和欧盟三大主要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26%、32%和41%,展现出强劲的出口势头。然而,在一片向好的数据背后,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厄瓜多尔出口商联合会执行主席费利佩·里瓦德内拉指出:"我们每年需要承担约1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关税,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突破这一困局,必须制定系统性的商业整合战略。"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厄瓜多尔白虾产业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稳定的价格和增长的出口量为行业注入了信心;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不足、贸易壁垒等结构性问题仍需解决。未来市场走势将取决于厄瓜多尔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提升产业竞争力。
活動圖片
日本优质蓝鳍金枪鱼价格持续上涨 高端市场需求旺盛
2025年第13周(3月24日至29日),日本市场的优质蓝鳍金枪鱼价格持续上涨。尽管今年捕捞配额有所扩大,市场供应量增加,但源头生产商依然看好市场前景,推动价格攀升。数据显示,重量超过30公斤的国产野生蓝鳍金枪鱼批发价达到每公斤10,440日元(约69美元,含10%消费税),较前一周上涨10%。市场数据显示,尽管供应增加,但蓝鳍金枪鱼的价格仍在上涨,反映出高端寿司店等买家对优质鱼货的持续需求。3月27日,市场单日到货量达到年度最高,超过150尾蓝鳍金枪鱼。主要供应来源包括宫城县、千叶县、静冈县,以及伊豆群岛的三宅岛和八丈岛。除了国内捕捞的野生蓝鳍金枪鱼外,进口蓝鳍金枪鱼也零星出现在日本市场。3月27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有两尾鲜活蓝鳍金枪鱼进入东京丰洲市场,分别以每公斤3,000日元和4,000日元的价格成交。同时,来自墨西哥的养殖蓝鳍金枪鱼也进入市场,但多通过私下交易进行销售,拍卖未能成功。冷冻蓝鳍金枪鱼市场同样出现价格上涨趋势。远洋延绳钓捕获的爱尔兰近海蓝鳍金枪鱼高端价格上涨至每公斤5,300日元,而来自波士顿乔治斯浅滩、圣皮埃尔浅滩等地的蓝鳍金枪鱼高端价格也升至每公斤3,800日元。此外,来自地中海的冷冻养殖蓝鳍鱼腰部位价格稳定在每公斤4,000至4,300日元。在大目金枪鱼市场方面,冷冻大目金枪鱼的价格连续第二周上涨。重量超过40公斤的大目金枪鱼低端价格上涨2%,达到每公斤724日元,受原产地价格上涨的影响,市场批发价同步上升。与此同时,日本蓝鳍金枪鱼养殖业也呈现出新的变化。2024年,日本的养殖蓝鳍金枪鱼总出货量达18,687吨,同比增长11%。然而,完全养殖(即人工孵化养殖)产量大幅下降,仅占总量的2%,远低于2020年16%的峰值。多家大型水产企业已退出完全养殖领域,仅剩少数企业仍在坚持。日本的金枪鱼养殖场数量也有所减少,全国养殖网箱数量下降至1,389个。尽管市场供应增加,但高端蓝鳍金枪鱼仍受到追捧,推高价格。全球市场对日本蓝鳍金枪鱼的需求依旧旺盛,尤其是高质量的野生和养殖蓝鳍金枪鱼,成为寿司行业和高端餐饮市场的核心采购目标。
活動圖片
美国市场罗非鱼关税升至45% 巴沙鱼供应趋紧或秋季涨价
美国市场的养殖白鱼(包括罗非鱼、巴沙鱼和叉尾鮰)正在经历剧烈波动,进口商面临着高额关税、供应链挑战和需求疲软的多重压力。尽管关税通常会推高价格,但目前批发市场的价格变化却不明显,反映出全球成本上升与美国市场谨慎情绪之间的博弈 。目前市场上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罗非鱼。由于美国政府在今年早些时候新增了20%的进口关税,中国产罗非鱼的整体关税税率已升至45% 。然而,3月份美国批发市场的价格仍然保持不变,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业内关注。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美国库存仍在消化 ,未出现明显短缺; 买家对关税执行方式尚不明确 ,因此采取观望态度; 供应链普遍持谨慎态度 ,在物流、关税执行和需求走向明朗前不愿贸然调整策略。此外,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出人意料地设定了新的进口截止期限 ,规定所有中国发货的产品必须在2月1日之前离港,并在3月7日之前抵达美国,否则将被加征新关税 。这一变化让许多进口商措手不及,尤其是那些发往东海岸的货物,由于运输时间较长,部分订单难以符合新规定。尽管美国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市场的原材料价格仍保持稳定。目前, 海南地区500-800克规格的罗非鱼价格约为9.8元/公斤,广东市场价格则为9.2元/公斤 ,自1月以来几乎没有波动。然而,中国的加工企业和养殖户仍然面临较高的内部成本,尤其是新的环保法规要求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废水处理。此外, 2024年的台风仍在影响中国南部地区的供应 ,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面对美国市场的挑战,部分中国出口商正在减少对美出口,并积极开拓欧洲和非洲市场 。与此同时,业内也对中国出口报价能否维持在低位表示怀疑, 在养殖和加工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过去的低价策略是否仍然可行 成为一个未知数。越南的巴沙鱼市场也开始出现价格波动。虽然目前价格仍在此前区间内,但原材料供应短缺的迹象已经显现,预计这一情况将持续到6月 。越南供应商表示,汛期到来前,市场预计将迎来一次大规模收获 ,短期内可能会缓解价格压力。然而,进入秋季后,供应可能再次收紧,推动价格走高。目前,一些供应商已经提高了报价,但这些涨幅尚未完全反映到美国市场的终端价格上。如果美国市场库存持续减少,未来几个月价格上涨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相比之下,美国市场上的本土养殖叉尾鮰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仅在复活节前的斋戒期(Lenten season)受到了轻微的上涨压力。节日过后,市场预计将经历一轮库存补充和季节性价格调整,但整体走势仍较为平稳。尽管进口成本上升,美国市场的买家仍然保持谨慎。他们仍在评估关税上调的实际影响,并探索替代供应渠道。然而,由于地区产能受限、产品规格不匹配,以及未来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 ,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并不容易。目前, 中国和越南的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而美国市场的库存正在逐步消耗 。如果二季度需求回暖,尤其是在复活节和其他零售旺季的推动下,价格可能会迅速上涨。在此之前, 养殖白鱼市场仍然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 。表面上看似稳定, 但实际上极易受到政策调整、库存变化和供应链波动的影响 。接下来的几个月,将成为全球白鱼市场走向的关键时刻。
03/2025
更多
厄瓜多尔白虾市场“价稳量增”但面临结构性挑战
厄瓜多尔南美白虾市场近期呈现出"价稳量增"的态势。据厄瓜多尔国家水产养殖商会(CN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第12周,该国白虾价格已连续六周保持稳定,延续了自2月价格调整以来的平稳走势。价格数据显示,各规格白虾报价均维持不变:20-30只/公斤规格报价4.6美元/公斤,40-50只规格3.75美元/公斤,50-60只规格3.4美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大规格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高出0.6美元/公斤。市场表现呈现两极看法。瓜亚基尔地区虾农对市场持乐观态度:"当前市场持续向好,行业对大选后的政策环境充满期待。一季度以来,我们的出口呈现量价齐稳的良好态势。"然而,来自马纳比省的生产商则表达了谨慎观点:"虽然表面上看市场稳定,但实际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电力供应和安全问题,这些实际困难不是政治承诺就能解决的。" 出口数据方面,厄瓜多尔出口商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1月该国虾类出口额达5.9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1%。其中,对中国、美国和欧盟三大主要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26%、32%和41%,展现出强劲的出口势头。然而,在一片向好的数据背后,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厄瓜多尔出口商联合会执行主席费利佩·里瓦德内拉指出:"我们每年需要承担约1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关税,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突破这一困局,必须制定系统性的商业整合战略。"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厄瓜多尔白虾产业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稳定的价格和增长的出口量为行业注入了信心;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不足、贸易壁垒等结构性问题仍需解决。未来市场走势将取决于厄瓜多尔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提升产业竞争力。
日本优质蓝鳍金枪鱼价格持续上涨 高端市场需求旺盛
2025年第13周(3月24日至29日),日本市场的优质蓝鳍金枪鱼价格持续上涨。尽管今年捕捞配额有所扩大,市场供应量增加,但源头生产商依然看好市场前景,推动价格攀升。数据显示,重量超过30公斤的国产野生蓝鳍金枪鱼批发价达到每公斤10,440日元(约69美元,含10%消费税),较前一周上涨10%。市场数据显示,尽管供应增加,但蓝鳍金枪鱼的价格仍在上涨,反映出高端寿司店等买家对优质鱼货的持续需求。3月27日,市场单日到货量达到年度最高,超过150尾蓝鳍金枪鱼。主要供应来源包括宫城县、千叶县、静冈县,以及伊豆群岛的三宅岛和八丈岛。除了国内捕捞的野生蓝鳍金枪鱼外,进口蓝鳍金枪鱼也零星出现在日本市场。3月27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有两尾鲜活蓝鳍金枪鱼进入东京丰洲市场,分别以每公斤3,000日元和4,000日元的价格成交。同时,来自墨西哥的养殖蓝鳍金枪鱼也进入市场,但多通过私下交易进行销售,拍卖未能成功。冷冻蓝鳍金枪鱼市场同样出现价格上涨趋势。远洋延绳钓捕获的爱尔兰近海蓝鳍金枪鱼高端价格上涨至每公斤5,300日元,而来自波士顿乔治斯浅滩、圣皮埃尔浅滩等地的蓝鳍金枪鱼高端价格也升至每公斤3,800日元。此外,来自地中海的冷冻养殖蓝鳍鱼腰部位价格稳定在每公斤4,000至4,300日元。在大目金枪鱼市场方面,冷冻大目金枪鱼的价格连续第二周上涨。重量超过40公斤的大目金枪鱼低端价格上涨2%,达到每公斤724日元,受原产地价格上涨的影响,市场批发价同步上升。与此同时,日本蓝鳍金枪鱼养殖业也呈现出新的变化。2024年,日本的养殖蓝鳍金枪鱼总出货量达18,687吨,同比增长11%。然而,完全养殖(即人工孵化养殖)产量大幅下降,仅占总量的2%,远低于2020年16%的峰值。多家大型水产企业已退出完全养殖领域,仅剩少数企业仍在坚持。日本的金枪鱼养殖场数量也有所减少,全国养殖网箱数量下降至1,389个。尽管市场供应增加,但高端蓝鳍金枪鱼仍受到追捧,推高价格。全球市场对日本蓝鳍金枪鱼的需求依旧旺盛,尤其是高质量的野生和养殖蓝鳍金枪鱼,成为寿司行业和高端餐饮市场的核心采购目标。
美国市场罗非鱼关税升至45% 巴沙鱼供应趋紧或秋季涨价
美国市场的养殖白鱼(包括罗非鱼、巴沙鱼和叉尾鮰)正在经历剧烈波动,进口商面临着高额关税、供应链挑战和需求疲软的多重压力。尽管关税通常会推高价格,但目前批发市场的价格变化却不明显,反映出全球成本上升与美国市场谨慎情绪之间的博弈 。目前市场上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罗非鱼。由于美国政府在今年早些时候新增了20%的进口关税,中国产罗非鱼的整体关税税率已升至45% 。然而,3月份美国批发市场的价格仍然保持不变,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业内关注。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美国库存仍在消化 ,未出现明显短缺; 买家对关税执行方式尚不明确 ,因此采取观望态度; 供应链普遍持谨慎态度 ,在物流、关税执行和需求走向明朗前不愿贸然调整策略。此外,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出人意料地设定了新的进口截止期限 ,规定所有中国发货的产品必须在2月1日之前离港,并在3月7日之前抵达美国,否则将被加征新关税 。这一变化让许多进口商措手不及,尤其是那些发往东海岸的货物,由于运输时间较长,部分订单难以符合新规定。尽管美国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市场的原材料价格仍保持稳定。目前, 海南地区500-800克规格的罗非鱼价格约为9.8元/公斤,广东市场价格则为9.2元/公斤 ,自1月以来几乎没有波动。然而,中国的加工企业和养殖户仍然面临较高的内部成本,尤其是新的环保法规要求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废水处理。此外, 2024年的台风仍在影响中国南部地区的供应 ,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面对美国市场的挑战,部分中国出口商正在减少对美出口,并积极开拓欧洲和非洲市场 。与此同时,业内也对中国出口报价能否维持在低位表示怀疑, 在养殖和加工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过去的低价策略是否仍然可行 成为一个未知数。越南的巴沙鱼市场也开始出现价格波动。虽然目前价格仍在此前区间内,但原材料供应短缺的迹象已经显现,预计这一情况将持续到6月 。越南供应商表示,汛期到来前,市场预计将迎来一次大规模收获 ,短期内可能会缓解价格压力。然而,进入秋季后,供应可能再次收紧,推动价格走高。目前,一些供应商已经提高了报价,但这些涨幅尚未完全反映到美国市场的终端价格上。如果美国市场库存持续减少,未来几个月价格上涨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相比之下,美国市场上的本土养殖叉尾鮰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仅在复活节前的斋戒期(Lenten season)受到了轻微的上涨压力。节日过后,市场预计将经历一轮库存补充和季节性价格调整,但整体走势仍较为平稳。尽管进口成本上升,美国市场的买家仍然保持谨慎。他们仍在评估关税上调的实际影响,并探索替代供应渠道。然而,由于地区产能受限、产品规格不匹配,以及未来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 ,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并不容易。目前, 中国和越南的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而美国市场的库存正在逐步消耗 。如果二季度需求回暖,尤其是在复活节和其他零售旺季的推动下,价格可能会迅速上涨。在此之前, 养殖白鱼市场仍然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 。表面上看似稳定, 但实际上极易受到政策调整、库存变化和供应链波动的影响 。接下来的几个月,将成为全球白鱼市场走向的关键时刻。
02/2025
更多
墨西哥禁止进口厄瓜多尔虾 报复性封堵激化贸易摩擦
2025年2月8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对厄瓜多尔虾实施进口禁令,作为对厄瓜多尔对墨西哥商品征收27%进口税的回应。此举可能对厄瓜多尔的虾产业造成一定影响,尽管墨西哥并非该国虾类的主要市场。墨西哥的禁令及其影响墨西哥封堵厄瓜多尔虾的决定是在2月8日正式公布的,标志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根据墨西哥的官方数据,2024年,墨西哥从厄瓜多尔进口的虾仅为131,972磅(约59.8吨),总价值为438,820美元,这个数字甚至不足以使墨西哥成为厄瓜多尔虾类的前30大市场。尽管进口量不大,但墨西哥此举的背后是对本国虾业的保护,特别是对锡那罗亚州(Sinaloa)等地区的本土生产商的支持。墨西哥虾农认为,来自厄瓜多尔的虾类常常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墨西哥市场,形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压低了本地生产者的市场份额。厄瓜多尔虾进口遭遇瓶颈墨西哥政府的这项禁令,虽然在数量上看似影响较小,但却是在两国长期贸易关系中一个重大的冲突点。事实上,墨西哥政府多年来一直拒绝允许厄瓜多尔的虾进入其市场,理由是保护本国的虾产业免受外来竞争的侵害。而此次的贸易争端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在此前,厄瓜多尔政府在2月4日宣布对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27%的关税,此举被视为其保护本国工业、减少外来竞争的措施。厄瓜多尔此举旨在推动本国的生产,并减少外部依赖。两国贸易争端影响甚微尽管墨西哥对厄瓜多尔的虾实施禁令,但根据墨西哥中央银行的数据,墨西哥与厄瓜多尔之间的贸易额仅占该国总出口的不到1%。因此,从总体经济数据来看,这一争端对两国的经济影响较为有限。然而,随着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加剧,这一禁令和税率政策可能会对未来的双边关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未来展望:谈判仍在进行中尽管目前两国在贸易上存在摩擦,但双方仍在进行谈判,试图寻找解决方案。厄瓜多尔政府已明确表示,仍希望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来促进两国贸易的稳定发展。然而,近期的政治局势以及这一系列的贸易冲突表明,在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并不高。总之,墨西哥封堵厄瓜多尔虾的进口决定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尤其是在虾产业领域。随着这种摩擦的升级,未来两国在贸易和政治上的关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俄罗斯狭鳕鱼片产量激增 挤压中国工厂生存空间
2025年,俄罗斯狭鳕产业的生产量迎来了显著增长,尤其是在鱼片、鱼糜等增值产品的生产上。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国内市场的格局,也对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加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俄罗斯加工量的大幅提升,预计欧洲市场将迎来更多的俄罗斯一次冻鱼片供应,这将直接挤压中国工厂在二次冻鱼片市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推高原料价格,导致中国加工环节的利润空间被压缩,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俄罗斯狭鳕加工量激增,推动市场竞争加剧根据俄罗斯狭鳕捕捞协会(PCA)的数据,2025年初,俄罗斯增值产品的生产量较去年增长了17%,达到了7600吨。其中,狭鳕鱼片的产量在两年下降后,终于出现了回升,增长幅度为7%。俄罗斯生产商在逐步扩大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尤其是鱼片和鱼糜。这一增长不仅提升了俄罗斯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也为俄罗斯对外出口提供了更多的供应能力。欧洲市场供应量增加,挤压中国二次冻鱼片市场随着俄罗斯一次冻狭鳕鱼片供应量的增加,欧洲市场将面临更多俄罗斯产品的竞争压力。此前,中国工厂主要依靠俄罗斯原料加工二次冻鱼片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然而,俄罗斯本土市场的需求增长以及加工能力的提高,意味着俄罗斯一次冻鱼片将更多地进入欧洲市场,从而直接压缩了中国工厂的二次冻鱼片市场空间。二次冻鱼片的利润空间将因此受到严重挤压。中国工厂通常需要依赖价格相对较低的俄罗斯原料进行加工,而随着俄罗斯市场的需求上升,原料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导致中国工厂的成本上升。由于欧洲市场的供应量增大,价格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最终可能使得中国加工环节的利润消失。狭鳕原料价格坚挺,中国加工环节无利可图俄罗斯狭鳕加工量的增加和一次冻鱼片的供应扩大,将导致原料价格的坚挺。特别是当俄罗斯国内需求增长时,出口市场的供应量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俄罗斯原料的价格可能会坚挺或进一步上升。中国加工厂原本依赖低价原料进行二次加工来保持利润,但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狭鳕H&G(去头去脏原料)的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加工厂的成本压力也随之增加。随着利润空间的缩小,中国的加工环节可能会面临没有利润可图的困境,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生产的可持续性。未来展望:中国工厂如何应对挑战随着俄罗斯狭鳕加工量的增长,中国加工厂需要应对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中国工厂应加强产品创新,拓展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类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工厂还需要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总的来说,俄罗斯狭鳕鱼片产量的增加和欧洲市场竞争的加剧,将对中国工厂造成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找到新的增长点,将是中国狭鳕加工厂面临的关键课题。
俄罗斯狭鳕捕捞顺利 捕捞量稳步增长
截至2025年2月23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捕捞情况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俄罗斯渔业部门的最新数据,2025年远东地区的狭鳕捕捞量已超过482,000吨,其中仅在鄂霍次克海的捕捞量就达到了351,700吨。此外,太平洋鲱鱼的捕捞量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已达到约130,000吨,比2024年增加了13%。这些数据表明,俄罗斯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并且捕捞活动稳定有序。今年的捕捞季节,特别是在鄂霍次克海,狭鳕的捕捞进展明显。到2月19日为止,远东地区的狭鳕捕捞量已达到482,100吨,占全国总捕捞量的相当大一部分。与此同时,捕捞的真鳕(22,400吨)和太平洋鲱鱼(130,000吨)数量也保持了增长,显示出俄罗斯远东渔业的良好态势。今年的捕捞活动大致符合预期,尽管天气条件和冰层情况依旧复杂。根据俄罗斯渔业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共有71艘渔船参与狭鳕捕捞,17艘渔船专门捕捞真鳕,4艘船只负责捕捞太平洋鲱鱼。在捕捞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冷藏设施已将储存量提升至33%,目前港口周围有36艘船只正在装载,总量为41,200吨,其中包括30,000吨的狭鳕和7,600吨的太平洋鲱鱼。然而,尽管捕捞量增长,俄罗斯渔业部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气候不稳定和某些区域的捕捞条件不佳。为了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俄罗斯渔业部门已加强了对渔船的监管,并加强了与渔民的沟通,确保遵守捕捞规定,避免捕捞过量以及保护鱼类种群。根据俄罗斯渔业部门的预测,2025年鄂霍次克海的狭鳕捕捞量有望达到80%—85%的年总捕捞目标,即预计会有80万到85万吨狭鳕的捕捞量,而到4月中旬,整个远东渔业区的捕捞量可能会突破100万吨。
活動圖片
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实现无抗高效养殖 全国普及率超93%
“培育健康动物、才能生产安全食品;肉鸡健康是养出来的,少用药、慎用苗维护鸡只自身免疫健康是本……”历经 20 年创新探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团队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创建了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立体养殖模式。在养殖业中率先实现了产品无抗、饲料无抗,还实现了养殖无抗,被业界公认为农艺方式的颠覆性创新,在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养殖效率、鸡肉产品质量安全领先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取得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迅猛发展,是科技铸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案例。面对白羽肉鸡产业的种种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张宏福研究员团队以国家需求和产业问题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他们的工作不仅涉及理论创新,更包括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集成应用,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在理论创新方面,团队提出了以维护动物自身免疫健康为核心的白羽肉鸡无抗高效养殖理论。他们通过深入研究鸡只的免疫机能、肠道微生物生态、鸡舍环境等多个方面,揭示了诸多影响鸡只健康的关键因素。这一理论不仅为后续的养殖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白羽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团队创制了益生菌、天然植物功能成分、酶制剂等一系列绿色产品及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们为白羽肉鸡的无抗高效饲料生产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意味着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保障鸡肉产品的安全和品质。在集成应用层面,团队突破了传统养殖模式的限制,创新了鸡舍建筑结构、鸡笼设计和空间布局,并集成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工艺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出,不仅提高了养殖密度和效率,还确保了鸡只的舒适度和健康。同时,通过数智化管控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团队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精准调控和对鸡只健康的实时监测,进一步降低了生产风险。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要求,也是科研团队努力的方向。张宏福研究员团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于 2013 年开始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的实践探索。在与企业山西大象的成功合作中,团队建立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生产线的中试生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两年的调试与改进, 2015 年在山西太原的现场会上,这一创新养殖模式的优异表现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健康、高效”的生产成绩,高达 400 以上的欧洲指数,以及显著的节本增效效益,都证明了该模式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随着在山东、辽宁、华北、中原等地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肉鸡生产企业开始采用这一立体养殖模式。据行业协会统计,到 2022 年底,全国已有 85% 的白羽肉鸡采用了这一模式,而到 2024 年底,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 93% 。这一创新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成套工艺设备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改进。成活率提高了 5 ~ 10 个百分点,出栏上市日龄提前了 3 ~ 4 天,饲料节省了 10% ~ 15% ,综合欧洲指数普遍达到了 400 以上,甚至有的高达 600 以上。同时,该模式还实现了节水 70% ~ 80% ,降低了保健药及疫苗费 50% ~ 70% 、人工费用 50% ~ 80% 、能耗 30% ~ 60% ,并完全省去了垫料费用。按 2024 年出栏白羽肉鸡 115 亿只计算,年节本增效达 150 亿元以上,为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此外,该模式每年还能节约农地达 45 万亩,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活動圖片
哈萨克斯坦年均肉类消费量达126万吨 牛肉和禽肉为主力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过去三年间,不同类型的肉类年均消费量如下:牛肉 ——约44.56万吨(2022年:52.16万吨,2023年:39.57万吨,2024年:41.96万吨); 羊肉 ——约12.99万吨(2022年:14.53万吨,2023年:12.92万吨,2024年:11.52万吨); 马肉 ——约16.82万吨(2022年:16.04万吨,2023年:17.03万吨,2024年:17.37万吨); 猪肉 ——约6.87万吨(2022年:8.61万吨,2023年:6.21万吨,2024年:5.78万吨); 禽肉 ——约44.73万吨(2022年:43.08万吨,2023年:46.01万吨,2024年:45.24万吨)。2024年肉类市场数据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共销售了约123.48万吨肉类,其中:牛肉——41.96万吨; 马肉——17.37万吨; 羊肉及山羊肉——13.13万吨;猪肉——5.78万吨; 禽肉——45.24万吨。此外,约10.2万吨肉类产品出口海外,这一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的肉类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90%左右的市场需求。肉类生产与出口情况 2023年,哈萨克斯坦市场共供应了约123.5万吨肉类产品,其中10.2万吨被出口至国外市场。农业部指出,近年来,国家肉类产业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出口规模,以提升哈萨克斯坦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报道,哈萨克斯坦将开始向中国、土耳其和欧洲等大型市场出口肉类产品。
活動圖片
广东肉类进口量价齐跌 牛肉进口骤降38.7%
据海关最新统计,25年前 2 个月,广东省肉类进口量为 20.4 万吨,同比减少 7.4%;进口金额达 49.7 亿元,同比下降 10.2%。在进口肉类种类上,猪肉(含杂碎)、禽肉(含杂碎)和牛肉(含杂碎)占据前三位置,其中猪肉(含杂碎)进口 7.6 万吨,同比增加 9.3%,占总进口量的 37.3%;禽肉(含杂碎)进口 7 万吨,增加 5.4%,占比 34.4%;牛肉(含杂碎)进口量为 4.9 万吨,却大幅减少 38.7%,占比 23.8%;羊肉(含杂碎)进口 4595 吨,增幅达 73.5%。从进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前 2 个月进口肉类 19.7 万吨,虽减少 7.1%,但占比高达 96.6%;外商独资企业进口 3999 吨,逆势增长 41.7%,占比 2%;国有企业进口量则为 2870 吨,减少 34.3%,占比 1.4%。在进口来源地方面,巴西稳居首位,前 2 个月向广东出口肉类 6.3 万吨,虽减少 25.7%,但占比仍达 31.1%;西班牙位居其次,出口 2.1 万吨,微降 1.5%,占比 10.5%;俄罗斯凭借 1.7 万吨的出口量,增幅达 124.3%,占比 8.3%,升至第三位。据俄农产品出口中心消息,自 2019 年起,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肉类最大进口国,且俄罗斯肉类产能持续攀升,2024 年肉类总产量达 1250 吨,创新高,其通过技术升级与农业投资,提升了肉类加工能力,有力支撑了出口供应。当前,广东省肉类进口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其中牛肉进口量的大幅减少尤为显著。一方面,今年一月白羽肉鸡价格同比下跌 6.9%,肉鸭产业链价格也普遍下跌,国内禽肉供应过剩进一步替代了猪肉和牛肉消费;另一方面,国产牛肉市场遭遇 “寒冬”,全国牛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持续刷新最低价,1 月国产牛肉均价 58.5 元 / 公斤,创六年新低,春节前国内养殖端集体出栏,导致春节期间国产鲜牛肉供应过剩,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进口牛肉市场需求相应减少。此外,2020 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国产猪肉供应充足,鲜肉价格持续低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进口猪肉的竞争力,若生猪、肉牛产能持续处于高位,进口需求恐将进一步萎缩。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3 月以来,中美、中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关税方面的博弈以及进口限制措施的出台,直接抑制了相关肉类产品的进口需求与企业积极性,其影响或将进一步重塑全球肉类供应链。不过,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通过结构性调整,为肉类进口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活動圖片
荷兰合作银行:中美贸易紧张威胁全球供应 包括肉类在内的农产品或演变为严重短缺
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荷兰合作银行( RaboResearch )通过情景推演模拟了双方贸易反制措施对全球供应链及经济的影响。该研究提出的三种潜在情景显示,因国际阵营重组,全球关键农产品可能从供应过剩演变为严重短缺。荷兰合作银行澳新地区总经理斯蒂芬·沃格尔表示:" 我们试图探究极端贸易限制措施对全球食品及农业综合产业的多重影响。中美关税战引发的巨大不确定性,可能迫使其他国家通过战略结盟来稳定全球供应链。" 他指出,大国阵营分化将对全球食品农产品供应链构成重大威胁。" 若贸易紧张迫使欧洲为获得保护加入美国阵营,即便这意味着对华自由贸易受限会怎样?南美洲又将如何站队?" 情景一:美国及大洋洲乳制品、肉类出口面临高昂改道成本 研究假设的第一种情形中,南美和欧洲保持中立继续与各国贸易。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新西兰等主要出口国及日本、埃及、墨西哥、印度等进口国结盟,中国则获得前苏联国家(除乌克兰外)支持。沃格尔分析称:" 美国阵营可能出现油籽和动物蛋白的轻微过剩,但大洋洲奶粉、美国乳糖及乳清出口的改道将推高成本。作为全球最大羊肉和羊毛出口地,澳新两国相关出口将受重创。中国阵营则将面临油籽紧缺,导致植物油和畜牧蛋白饲料成本上涨。" 情景二:美国阵营过剩与中国阵营短缺并存 第二种情形下,南美和欧洲被迫选边站队加入美国阵营,限制对华贸易。荷兰合作银行全球乳业策略师玛丽·莱德曼指出:" 美国阵营将出现 1.2 亿吨油籽和 4000 万吨谷物贸易过剩,冲击种植利润。中国阵营则面临饲料严重短缺,威胁粮食安全。全球 80% 以上的乳品贸易将受干扰。" 报告显示,牛羊肉行业将承受最严峻的利润压力。美国阵营 12% 的猪肉出口将滞销,中国动物蛋白进口缺口达 600 万吨,牛肉进口量缩减超 90% (占消费量的 32% )。情景三:农产品供需重构与农业投入品危机 最终极情形假设中美发出最后通牒迫使中立国选边:南美靠拢中国,欧洲支持美国。莱德曼表示:" 虽然农产品供需尚可调控,但农业投入品将陷入困境。美国阵营出现油籽小幅过剩,中国阵营则面临乳糖、乳清及乳清蛋白严重短缺。" 该情景下,中国畜牧业可通过南美充足的油籽和玉米保障饲料供应,动物蛋白贸易重归平衡。而美国阵营虽能找到买家,但产品改道及部位肉需求差异将挤压生产商利润。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研究指出,除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外,以下领域也将受波及:汇率波动:影响贸易竞争力与进口商品购买力能源贸易:需重构煤炭(特别是澳、印尼、俄对亚洲)及欧美油气进口流向机械设备与包装材料:短缺制约农业食品产业劳动力:移民限制影响农场及加工行业用工原材料:农资生产所需化学制剂等受限沃格尔强调:" 美国政策超越贸易逆差修正,更着眼于巩固全球领导地位。关税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奖惩盟友、遏制对手的战略手段。在中国谋求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当下,美国正通过重构贸易关系强化霸权地位。"
03/2025
更多
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实现无抗高效养殖 全国普及率超93%
“培育健康动物、才能生产安全食品;肉鸡健康是养出来的,少用药、慎用苗维护鸡只自身免疫健康是本……”历经 20 年创新探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团队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创建了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立体养殖模式。在养殖业中率先实现了产品无抗、饲料无抗,还实现了养殖无抗,被业界公认为农艺方式的颠覆性创新,在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养殖效率、鸡肉产品质量安全领先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取得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迅猛发展,是科技铸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案例。面对白羽肉鸡产业的种种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张宏福研究员团队以国家需求和产业问题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他们的工作不仅涉及理论创新,更包括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集成应用,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在理论创新方面,团队提出了以维护动物自身免疫健康为核心的白羽肉鸡无抗高效养殖理论。他们通过深入研究鸡只的免疫机能、肠道微生物生态、鸡舍环境等多个方面,揭示了诸多影响鸡只健康的关键因素。这一理论不仅为后续的养殖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白羽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团队创制了益生菌、天然植物功能成分、酶制剂等一系列绿色产品及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们为白羽肉鸡的无抗高效饲料生产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意味着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保障鸡肉产品的安全和品质。在集成应用层面,团队突破了传统养殖模式的限制,创新了鸡舍建筑结构、鸡笼设计和空间布局,并集成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工艺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出,不仅提高了养殖密度和效率,还确保了鸡只的舒适度和健康。同时,通过数智化管控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团队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精准调控和对鸡只健康的实时监测,进一步降低了生产风险。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要求,也是科研团队努力的方向。张宏福研究员团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于 2013 年开始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的实践探索。在与企业山西大象的成功合作中,团队建立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生产线的中试生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两年的调试与改进, 2015 年在山西太原的现场会上,这一创新养殖模式的优异表现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健康、高效”的生产成绩,高达 400 以上的欧洲指数,以及显著的节本增效效益,都证明了该模式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随着在山东、辽宁、华北、中原等地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肉鸡生产企业开始采用这一立体养殖模式。据行业协会统计,到 2022 年底,全国已有 85% 的白羽肉鸡采用了这一模式,而到 2024 年底,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 93% 。这一创新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成套工艺设备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改进。成活率提高了 5 ~ 10 个百分点,出栏上市日龄提前了 3 ~ 4 天,饲料节省了 10% ~ 15% ,综合欧洲指数普遍达到了 400 以上,甚至有的高达 600 以上。同时,该模式还实现了节水 70% ~ 80% ,降低了保健药及疫苗费 50% ~ 70% 、人工费用 50% ~ 80% 、能耗 30% ~ 60% ,并完全省去了垫料费用。按 2024 年出栏白羽肉鸡 115 亿只计算,年节本增效达 150 亿元以上,为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此外,该模式每年还能节约农地达 45 万亩,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哈萨克斯坦年均肉类消费量达126万吨 牛肉和禽肉为主力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过去三年间,不同类型的肉类年均消费量如下:牛肉 ——约44.56万吨(2022年:52.16万吨,2023年:39.57万吨,2024年:41.96万吨); 羊肉 ——约12.99万吨(2022年:14.53万吨,2023年:12.92万吨,2024年:11.52万吨); 马肉 ——约16.82万吨(2022年:16.04万吨,2023年:17.03万吨,2024年:17.37万吨); 猪肉 ——约6.87万吨(2022年:8.61万吨,2023年:6.21万吨,2024年:5.78万吨); 禽肉 ——约44.73万吨(2022年:43.08万吨,2023年:46.01万吨,2024年:45.24万吨)。2024年肉类市场数据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共销售了约123.48万吨肉类,其中:牛肉——41.96万吨; 马肉——17.37万吨; 羊肉及山羊肉——13.13万吨;猪肉——5.78万吨; 禽肉——45.24万吨。此外,约10.2万吨肉类产品出口海外,这一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的肉类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90%左右的市场需求。肉类生产与出口情况 2023年,哈萨克斯坦市场共供应了约123.5万吨肉类产品,其中10.2万吨被出口至国外市场。农业部指出,近年来,国家肉类产业在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出口规模,以提升哈萨克斯坦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此前报道,哈萨克斯坦将开始向中国、土耳其和欧洲等大型市场出口肉类产品。
广东肉类进口量价齐跌 牛肉进口骤降38.7%
据海关最新统计,25年前 2 个月,广东省肉类进口量为 20.4 万吨,同比减少 7.4%;进口金额达 49.7 亿元,同比下降 10.2%。在进口肉类种类上,猪肉(含杂碎)、禽肉(含杂碎)和牛肉(含杂碎)占据前三位置,其中猪肉(含杂碎)进口 7.6 万吨,同比增加 9.3%,占总进口量的 37.3%;禽肉(含杂碎)进口 7 万吨,增加 5.4%,占比 34.4%;牛肉(含杂碎)进口量为 4.9 万吨,却大幅减少 38.7%,占比 23.8%;羊肉(含杂碎)进口 4595 吨,增幅达 73.5%。从进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前 2 个月进口肉类 19.7 万吨,虽减少 7.1%,但占比高达 96.6%;外商独资企业进口 3999 吨,逆势增长 41.7%,占比 2%;国有企业进口量则为 2870 吨,减少 34.3%,占比 1.4%。在进口来源地方面,巴西稳居首位,前 2 个月向广东出口肉类 6.3 万吨,虽减少 25.7%,但占比仍达 31.1%;西班牙位居其次,出口 2.1 万吨,微降 1.5%,占比 10.5%;俄罗斯凭借 1.7 万吨的出口量,增幅达 124.3%,占比 8.3%,升至第三位。据俄农产品出口中心消息,自 2019 年起,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肉类最大进口国,且俄罗斯肉类产能持续攀升,2024 年肉类总产量达 1250 吨,创新高,其通过技术升级与农业投资,提升了肉类加工能力,有力支撑了出口供应。当前,广东省肉类进口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其中牛肉进口量的大幅减少尤为显著。一方面,今年一月白羽肉鸡价格同比下跌 6.9%,肉鸭产业链价格也普遍下跌,国内禽肉供应过剩进一步替代了猪肉和牛肉消费;另一方面,国产牛肉市场遭遇 “寒冬”,全国牛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持续刷新最低价,1 月国产牛肉均价 58.5 元 / 公斤,创六年新低,春节前国内养殖端集体出栏,导致春节期间国产鲜牛肉供应过剩,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进口牛肉市场需求相应减少。此外,2020 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国产猪肉供应充足,鲜肉价格持续低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进口猪肉的竞争力,若生猪、肉牛产能持续处于高位,进口需求恐将进一步萎缩。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3 月以来,中美、中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关税方面的博弈以及进口限制措施的出台,直接抑制了相关肉类产品的进口需求与企业积极性,其影响或将进一步重塑全球肉类供应链。不过,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通过结构性调整,为肉类进口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荷兰合作银行:中美贸易紧张威胁全球供应 包括肉类在内的农产品或演变为严重短缺
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荷兰合作银行( RaboResearch )通过情景推演模拟了双方贸易反制措施对全球供应链及经济的影响。该研究提出的三种潜在情景显示,因国际阵营重组,全球关键农产品可能从供应过剩演变为严重短缺。荷兰合作银行澳新地区总经理斯蒂芬·沃格尔表示:" 我们试图探究极端贸易限制措施对全球食品及农业综合产业的多重影响。中美关税战引发的巨大不确定性,可能迫使其他国家通过战略结盟来稳定全球供应链。" 他指出,大国阵营分化将对全球食品农产品供应链构成重大威胁。" 若贸易紧张迫使欧洲为获得保护加入美国阵营,即便这意味着对华自由贸易受限会怎样?南美洲又将如何站队?" 情景一:美国及大洋洲乳制品、肉类出口面临高昂改道成本 研究假设的第一种情形中,南美和欧洲保持中立继续与各国贸易。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新西兰等主要出口国及日本、埃及、墨西哥、印度等进口国结盟,中国则获得前苏联国家(除乌克兰外)支持。沃格尔分析称:" 美国阵营可能出现油籽和动物蛋白的轻微过剩,但大洋洲奶粉、美国乳糖及乳清出口的改道将推高成本。作为全球最大羊肉和羊毛出口地,澳新两国相关出口将受重创。中国阵营则将面临油籽紧缺,导致植物油和畜牧蛋白饲料成本上涨。" 情景二:美国阵营过剩与中国阵营短缺并存 第二种情形下,南美和欧洲被迫选边站队加入美国阵营,限制对华贸易。荷兰合作银行全球乳业策略师玛丽·莱德曼指出:" 美国阵营将出现 1.2 亿吨油籽和 4000 万吨谷物贸易过剩,冲击种植利润。中国阵营则面临饲料严重短缺,威胁粮食安全。全球 80% 以上的乳品贸易将受干扰。" 报告显示,牛羊肉行业将承受最严峻的利润压力。美国阵营 12% 的猪肉出口将滞销,中国动物蛋白进口缺口达 600 万吨,牛肉进口量缩减超 90% (占消费量的 32% )。情景三:农产品供需重构与农业投入品危机 最终极情形假设中美发出最后通牒迫使中立国选边:南美靠拢中国,欧洲支持美国。莱德曼表示:" 虽然农产品供需尚可调控,但农业投入品将陷入困境。美国阵营出现油籽小幅过剩,中国阵营则面临乳糖、乳清及乳清蛋白严重短缺。" 该情景下,中国畜牧业可通过南美充足的油籽和玉米保障饲料供应,动物蛋白贸易重归平衡。而美国阵营虽能找到买家,但产品改道及部位肉需求差异将挤压生产商利润。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研究指出,除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外,以下领域也将受波及:汇率波动:影响贸易竞争力与进口商品购买力能源贸易:需重构煤炭(特别是澳、印尼、俄对亚洲)及欧美油气进口流向机械设备与包装材料:短缺制约农业食品产业劳动力:移民限制影响农场及加工行业用工原材料:农资生产所需化学制剂等受限沃格尔强调:" 美国政策超越贸易逆差修正,更着眼于巩固全球领导地位。关税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奖惩盟友、遏制对手的战略手段。在中国谋求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当下,美国正通过重构贸易关系强化霸权地位。"
02/2025
更多
禽流感催热巴西鸡肉出口:今年或破540万吨 成本优势领跑全球
2025年2月25日,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表示:多个国家禽流感形势恶化,推动了全球对巴西鸡肉的需求;今年下半年出口将持续增长;巴西国内市场鸡肉消费保持平衡;此外大豆和玉米综合生产成本对于养殖业也很有利。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年初对2025年的预测是:巴西鸡肉出口量将达到 540 万吨,比上年增长 1.9%。然而,受中国、欧盟和菲律宾等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1月份出口量增长了近 10%。巴西产品出口价值也不断增长,1月出口收入增长了20.9%,超过出口量的增长。目前根据每周收到的部分数据:2 月份的预计出口量将超过 45 万吨。在巴西国内市场,ABPA 会长 Ricardo说:鸡肉仍然是大家最喜爱的有价格优势的动物蛋白,这对鸡肉消费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年巴西国内消费保持平衡。ABPA预计2025年全国鸡肉产量将达到1,530万吨,比上年增长2.7%;巴西国内消费量预计为990万吨,增长2.1%。预计今年巴西人均鸡肉消费量将达到46公斤,增长2%。从生产成本方面来看,形势是积极的,尤其是豆粕。由于全球库存高企,且巴西大豆产量预计将达到历史性记录,超过 1.7 亿吨,大豆对于平衡肉类行业的生产成本起到积极作用。根据高端科技研究中心(CEPEA:Centro de Estudos Avançados em Ciências  )的数据:1月份大多数监测市场的豆粕价格有所下跌。在巴拉那(Paraná)州西部地区,与 2024 年 1 月相比,降幅超过 13%。在其他地区,例如ljuí (南大河州RS:Rio Grande do Sul) 和Passo Fundo(南大河州RS: Rio Grande do Sul),价格降幅超过 20%。其中巴拉纳(Paraná)和南大河州RS(Rio Grande do Sul)都是巴西鸡肉生产主要地区。Ricardo还说:农业领域的企业们对玉米生产也非常看好,由于大豆收获进展顺利,玉米生产将不会出现延误。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的情况尤其好,该州占预计收获的 1 亿多吨的一半。另外,作为全球市场谷物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中国今年的需求预计也会下降。另外根据国家供应公司(Conab Companhia Nacional de Abastecimento) 的调查: “预计今年的玉米结转库存应该高于 2024 年的水平。几家咨询公司表示,总产量应该超过 1.3 亿吨,这些都有利于预测未来饲料成本”,Santin 强调道。全球禽流感形式 -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WOAH) 的数据,自 1 月 1 日以来,已有 34 多个国家出现禽流感疫情。仅在美国,就有 60 多起活跃疫情;此外英国有 64 起疫情;德国有 76 起;波兰有 40 起;荷兰有 36 起疫情。Ricardo补充说:“如果我们算上 2024 年下半年,将有超过 50 个国家面临这种情况。”禽流感疫情在美国暴发,导致鸡蛋供应量减少,同时也影响了肉类市场。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2024年北美出口商合计出口了330万吨鸡肉;较前一年减少了36.7 万吨。此外,传统出口地区欧盟成员国也出现了病例,进一步限制了全球鸡肉贸易。拿欧盟来说,2024年的销售额低于四年前的水平。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会长Ricardoj接着说:这种情况已导致进口商将采购转向巴西等稳定的供应国。刚果就是一个例子,2024年刚果从巴西购买的鸡肉增加了26%;而美国的出口则减少了4.6万吨,比上年减少了49%。“国际鸡肉贸易形势的变化加强了巴西作为鸡肉重要供应国的地位。禽流感对全球供应的压力导致更多进口商转向巴西产品,这种趋势应该会在今年下半年进一步加剧,因为下半年通常是出口较为强劲的时期”,Ricardo分析说。除了禽流感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外,巴西还应受益于一些战略市场的具体情况。墨西哥就是一个例子,巴西和墨西哥在2024年12月续签了PACIC “抗击通货膨胀和粮食短缺一揽子计划”(PACIC,Pacote contra a Inflação e a Fome西班牙语缩写)。与去年1月份相比,2025年1月墨西哥进口巴西鸡肉增长了650%。这种积极的出口应该会持续全年,从而加强巴西对战略市场出口的步伐。还需要强调的是,美国一直是墨西哥鸡肉的主要供应国,80% 的墨西哥进口鸡肉都来自美国。
防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高致病性禽流感、马达加斯加新城疫传入我国的公告
近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发布信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马达加斯加发生新城疫疫情。为防止疫情传入,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和生物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公告如下: 一、禁止直接或间接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达加斯加输入禽及相关产品(源于禽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二、禁止寄递或携带来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达加斯加的禽及相关产品入境。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三、来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达加斯加的进境船舶、航空器等运输工具上卸下的动植物性废弃物、泔水等,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除害处理,不得擅自抛弃。 四、对边防检查等部门截获的非法入境的来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达加斯加的禽及相关产品,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销毁处理。 五、凡违反上述规定者,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六、各级海关、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规定,密切配合,做好检疫、防疫和监督工作。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农业农村部 2025年2月21日
比利时与荷兰禽流感集中暴发 逾18万只家禽遭紧急扑杀
比利时东部一处农场和荷兰北部一处农场接连暴发禽流感疫情,两处农场总计逾18万只家禽被扑杀。据比利时联邦食品链安全局18日发布的公告,比利时东部圣希利斯-瓦斯市一处养鸡场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为防疫情扩散,农场约15万只肉鸡被扑杀。公告指对于涉事农场方圆3公里以内地区,所有家禽和其他鸟类必须圈养隔离;对于涉事农场方圆10公里以内地区,所有家禽必须圈养隔离。同在18日,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发布公告,通报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西弗里斯兰市一处养鸡场发现禽流感病例,为防疫情扩散,农场约3.7万只肉鸡被扑杀。公告指涉事农场方圆1公里以内无其他农场;方圆3公里以内有1家农场,正在接受取样检验;方圆10公里以内有10家农场,即日起不得对外运送家禽、禽蛋、饲料以及家禽粪便、垃圾等。此外,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表示,比利时东部暴发禽流感疫情的农场毗邻荷兰,涉事农场方圆10公里以内地区包括1家荷兰农场,即日起这家农场也不得对外运送家禽、禽蛋、饲料以及家禽粪便、垃圾等。比利时与荷兰当局18日同时报告禽流感病例,令外界担心禽流感疫情正在这两个相邻国家蔓延。据比利时媒体17日报道,今年1月末以来,比利时东部林堡省已有一只灰雁确诊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一只秃鹰疑似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一只天鹅疑似感染禽流感病毒生病,显示林堡省或已暴发禽流感疫情。至于荷兰,去年11月中旬以来,已有数家农场暴发禽流感疫情,致使数万只家禽被扑杀。为遏制疫情,荷兰重新恢复家禽圈养隔离禁令,规定家禽必须圈养,养鸟爱好者饲养的鸟类等必须隔离。
活動圖片
中国需求推动越南椰子价格同比上涨110%-150%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越南椰子价格暴涨。现在一个椰子的价格已经达到1.5-2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4.3-5.7元/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胡志明市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表示,由于持续高温和果农产量有限,椰子供应量比去年减少了30%。一些特殊品种的椰子单个售价高达2万盾还供不应求,是去年同期价格的一倍多。越南椰子协会秘书长Cao Ba Dang Khoa表示, 今年鲜椰子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0%,老椰子的价格则上涨了150%。在槟椥省和前江省,新鲜椰子的价格每天都在上涨。槟椥省一位椰农表示,目前园内出售的椰子价格在10-13万盾/打(12个)之间,几乎是去年的两倍。但由于长期干旱、盐碱化,椰子产量大幅下降。以前他的果园单次能收获500个椰子,现在只有300个左右。除了炎热的天气外,椰子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购买量增加。从事果蔬进出口业务的Vina T&T公司总经理Nguyen Dinh Tung表示,自从去年越南椰子正式输华以来,中国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他的公司每个月都会向中国出口大约30个集装箱的椰子。据介绍,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商正在积极从越南购买椰子,竞争非常激烈。面对这一趋势,槟椥省正在扩大椰子种植面积。目前槟椥省椰子种植总面积约8万公顷,约占越南全国椰子面积的42%,湄公河三角洲椰子面积的88%。当地已有133个椰子种植区和14家包装厂获得输华代码。除了鲜椰子外,近期老椰子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价格已达到18-19万盾/打,创下历史新高。
活動圖片
泰国榴莲进口有望改为30%抽检 西双版纳口岸成重要通道
据泰媒报道,日前,泰国商务部副部长纳平·斯里桑庞及其团队实地考察了中国-老挝边境的磨丁-磨憨口岸。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该路线是泰国出口商和进口商青睐的通道,特别是将泰国水果运往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因其距离近、耗时短。纳平表示,2025年1月通过磨憨口岸的泰国榴莲集装箱经检测未发现有害药物残留。因此,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若双方达成合作,中国消费者将能享用到高品质的泰国榴莲。纳平透露,今年5月, 预计通过磨丁-磨憨口岸的榴莲运输集装箱将大幅增加,最高可达每天400柜,占泰国东部榴莲产量的三分之一 。他还就即将到来的泰国榴莲运输季的准备工作及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各方进行了讨论。磨憨口岸也已做好准备,迎接增加的泰国集装箱运输。该口岸将增派人员、增加设备、延长工作时间,以减少口岸拥堵,并提高水果样本送检实验室的频率,从而大幅缩短运输时间。2023年,该口岸的进口商品总值达770亿泰铢(约合165亿人民币),而2024年则大幅增长至1120亿泰铢(约合240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进口额将进一步增长,尤其是泰国榴莲产季期间。西双版纳方面希望扩大贸易,增加泰国榴莲的进口量。目前,泰国榴莲是其最重要的进口商品。西双版纳要求泰国方面重视种植和质量控制。 纳平对此回应称, 泰国已实施榴莲“四不”标准:不采摘未成熟榴莲、无虫害、不以其他产地榴莲冒充泰国榴莲、不使用违禁色素或化学品。他强调,泰国榴莲绝不会有违禁药物残留。目前, 尽管泰国金枕头榴莲尚未上市,但市场上已有大量泰国“普芒尼”品种榴莲在售。因此,预计即将到来的榴莲产季将受到热烈欢迎,并成为泰国榴莲的“黄金年”。
活動圖片
秘鲁蓝莓2024/25季出口额有望突破20亿美元 对华出口减少但Sekoya Pop仍受青睐
2024/25秘鲁蓝莓季出口额可能突破20亿美元大关。尽管本季开局缓慢,秘鲁蓝莓出口预计将在2024/25年度实现强劲增长。咨询机构 Fresh Fruit Peru 表示,虽然2025年初出口呈现下滑态势——1月份出货量同比下降15%,出口额下降41%——但今年整体仍将保持增长趋势。该机构指出,这一下滑与产品平均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对华出口减少有关。然而,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bank)预计,从去年5月开始至今年4月结束的2024/25秘鲁蓝莓季,浆果出口额可能突破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3亿元)大关,远高于2023/24季的16.76亿美元(约121.7亿元)。该银行经济研究分析师 Katherine Salazar 表示,预测显示,到本季结束时,蓝莓出口额可能达到22.68亿美元(约164.7亿元),较上一产季增长22%。出口量预计将达到32.4万吨,与 Proarándanos(秘鲁蓝莓行业协会)的预测相近,比2023/24季出口的22.4024万吨增长44.6%。Salazar 指出,上季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高温和强降雨影响了北部沿海地区的浆果生产,导致增长缓慢。她解释说,今年的预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种植面积增加、栽培技术改进以及品种多样化,这些品种被证明更具生产力。她特别提到,后者正在推动创新基因计划的采用,以确保在全球市场中的质量和竞争力。Salazar 表示,秘鲁蓝莓单产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墨西哥。因此,蓝莓已成为秘鲁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商品,超过了葡萄、牛油果和芦笋等产品。关于出口价格,Salazar 指出,丰业银行预计本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七美元(约50.8元),比上季创纪录的7.5美元(约54.5元)下降7%。截至本季,美国市场吸收了54%的出口量,其次是欧洲(24%)、中国(14%)和英国(5%)。其余出口至30多个国家。就品种而言,Ventura 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主导地位,而在中国,Sekoya Pop 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丰业银行预测,从中期来看,在国际高需求和秘鲁全年生产能力推动下,蓝莓出口增长趋势将持续。新品种的引进、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果实品质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收益并保持市场竞争力。“这些措施旨在确保稳定、高质量的供应,适应国际消费者的需求,”Salazar 表示。与此同时,秘鲁国家农业卫生局(Senasa)估计,2024/25蓝莓季秘鲁种植面积将达20490公顷,较上一季增加2136公顷。
03/2025
更多
中国需求推动越南椰子价格同比上涨110%-150%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越南椰子价格暴涨。现在一个椰子的价格已经达到1.5-2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4.3-5.7元/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胡志明市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表示,由于持续高温和果农产量有限,椰子供应量比去年减少了30%。一些特殊品种的椰子单个售价高达2万盾还供不应求,是去年同期价格的一倍多。越南椰子协会秘书长Cao Ba Dang Khoa表示, 今年鲜椰子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0%,老椰子的价格则上涨了150%。在槟椥省和前江省,新鲜椰子的价格每天都在上涨。槟椥省一位椰农表示,目前园内出售的椰子价格在10-13万盾/打(12个)之间,几乎是去年的两倍。但由于长期干旱、盐碱化,椰子产量大幅下降。以前他的果园单次能收获500个椰子,现在只有300个左右。除了炎热的天气外,椰子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购买量增加。从事果蔬进出口业务的Vina T&T公司总经理Nguyen Dinh Tung表示,自从去年越南椰子正式输华以来,中国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他的公司每个月都会向中国出口大约30个集装箱的椰子。据介绍,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商正在积极从越南购买椰子,竞争非常激烈。面对这一趋势,槟椥省正在扩大椰子种植面积。目前槟椥省椰子种植总面积约8万公顷,约占越南全国椰子面积的42%,湄公河三角洲椰子面积的88%。当地已有133个椰子种植区和14家包装厂获得输华代码。除了鲜椰子外,近期老椰子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价格已达到18-19万盾/打,创下历史新高。
泰国榴莲进口有望改为30%抽检 西双版纳口岸成重要通道
据泰媒报道,日前,泰国商务部副部长纳平·斯里桑庞及其团队实地考察了中国-老挝边境的磨丁-磨憨口岸。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该路线是泰国出口商和进口商青睐的通道,特别是将泰国水果运往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因其距离近、耗时短。纳平表示,2025年1月通过磨憨口岸的泰国榴莲集装箱经检测未发现有害药物残留。因此,建议中方将榴莲的违禁药物检测比例从100%降至30%的抽查。若双方达成合作,中国消费者将能享用到高品质的泰国榴莲。纳平透露,今年5月, 预计通过磨丁-磨憨口岸的榴莲运输集装箱将大幅增加,最高可达每天400柜,占泰国东部榴莲产量的三分之一 。他还就即将到来的泰国榴莲运输季的准备工作及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各方进行了讨论。磨憨口岸也已做好准备,迎接增加的泰国集装箱运输。该口岸将增派人员、增加设备、延长工作时间,以减少口岸拥堵,并提高水果样本送检实验室的频率,从而大幅缩短运输时间。2023年,该口岸的进口商品总值达770亿泰铢(约合165亿人民币),而2024年则大幅增长至1120亿泰铢(约合240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进口额将进一步增长,尤其是泰国榴莲产季期间。西双版纳方面希望扩大贸易,增加泰国榴莲的进口量。目前,泰国榴莲是其最重要的进口商品。西双版纳要求泰国方面重视种植和质量控制。 纳平对此回应称, 泰国已实施榴莲“四不”标准:不采摘未成熟榴莲、无虫害、不以其他产地榴莲冒充泰国榴莲、不使用违禁色素或化学品。他强调,泰国榴莲绝不会有违禁药物残留。目前, 尽管泰国金枕头榴莲尚未上市,但市场上已有大量泰国“普芒尼”品种榴莲在售。因此,预计即将到来的榴莲产季将受到热烈欢迎,并成为泰国榴莲的“黄金年”。
秘鲁蓝莓2024/25季出口额有望突破20亿美元 对华出口减少但Sekoya Pop仍受青睐
2024/25秘鲁蓝莓季出口额可能突破20亿美元大关。尽管本季开局缓慢,秘鲁蓝莓出口预计将在2024/25年度实现强劲增长。咨询机构 Fresh Fruit Peru 表示,虽然2025年初出口呈现下滑态势——1月份出货量同比下降15%,出口额下降41%——但今年整体仍将保持增长趋势。该机构指出,这一下滑与产品平均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对华出口减少有关。然而,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bank)预计,从去年5月开始至今年4月结束的2024/25秘鲁蓝莓季,浆果出口额可能突破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3亿元)大关,远高于2023/24季的16.76亿美元(约121.7亿元)。该银行经济研究分析师 Katherine Salazar 表示,预测显示,到本季结束时,蓝莓出口额可能达到22.68亿美元(约164.7亿元),较上一产季增长22%。出口量预计将达到32.4万吨,与 Proarándanos(秘鲁蓝莓行业协会)的预测相近,比2023/24季出口的22.4024万吨增长44.6%。Salazar 指出,上季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高温和强降雨影响了北部沿海地区的浆果生产,导致增长缓慢。她解释说,今年的预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种植面积增加、栽培技术改进以及品种多样化,这些品种被证明更具生产力。她特别提到,后者正在推动创新基因计划的采用,以确保在全球市场中的质量和竞争力。Salazar 表示,秘鲁蓝莓单产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墨西哥。因此,蓝莓已成为秘鲁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商品,超过了葡萄、牛油果和芦笋等产品。关于出口价格,Salazar 指出,丰业银行预计本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七美元(约50.8元),比上季创纪录的7.5美元(约54.5元)下降7%。截至本季,美国市场吸收了54%的出口量,其次是欧洲(24%)、中国(14%)和英国(5%)。其余出口至30多个国家。就品种而言,Ventura 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主导地位,而在中国,Sekoya Pop 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丰业银行预测,从中期来看,在国际高需求和秘鲁全年生产能力推动下,蓝莓出口增长趋势将持续。新品种的引进、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果实品质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收益并保持市场竞争力。“这些措施旨在确保稳定、高质量的供应,适应国际消费者的需求,”Salazar 表示。与此同时,秘鲁国家农业卫生局(Senasa)估计,2024/25蓝莓季秘鲁种植面积将达20490公顷,较上一季增加2136公顷。
02/2025
更多
美议员提出柑橘保护法 或将禁止从中国进口柑橘
近日,美国众议员Greg Steube(佛罗里达州共和党)和众议员Daniel Webster(佛罗里达州共和党)重新提出美国柑橘保护法,禁止进口中国的新鲜柑橘水果。"佛罗里达州的柑橘种植者是美国农业的基石。每年,阳光之州都会提供新鲜农产品和无数副产品,为美国和世界提供食物。然而,外国对手却用高风险、害虫泛滥的柑橘进口产品充斥我们的市场,威胁着美国农民及其家人的生计,"众议员Greg Steube说。"美国的杂货店应该有橙子、橘子、葡萄柚和其他在美国收获的水果。我的法案优先考虑美国种植者,禁止从中国进口柑橘,确保佛罗里达州农民优先。""佛罗里达州的柑橘种植者为几代美国人提供了食物,仍然是我们州农业经济的基石,"Webster众议员说。"长期以来,中国向市场大量投放危险进口产品,威胁着美国农民和粮食安全。美国柑橘保护法将美国农业放在首位,确保我们的粮食供应不依赖外国对手。"据了解,佛罗里达州全州约有44,400个农场和牧场,占地超过970万英亩。该州的农业部门是佛罗里达州1.2万亿美元经济的主要贡献者,年销售额达88.8亿美元。2023年,佛罗里达州在花卉、瓦伦西亚橙子、甘蔗、西瓜和甜玉米的产值方面位居全国首位。自2020年开始,中国鲜食柑橘准许出口美国。美国农业部(USDA)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柑橘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国,中国柑橘出口总量近几年持续增长,其中橙子出口在2023/24季增幅惊人,超过了220%。预计2024/25季中国柑/橘子出量将继续增长至120万吨。
合作伙伴
OCEAN CHOICE INTERNATIONAL
STANBROKE
BARRA MANSA
BATALLÉ
Hofseth
FERGUSON
Blumar
Minerva F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