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中贸易战急剧升温,中国水产加工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综合关税至145%,而中国则随即反制,对美商品加征84%的关税。此轮“双向”打击,不仅重创使用中国本土原料的出口加工订单,就连使用美国原料、并返销美国市场的传统贸易模式也陷入全面停摆。
中美订单全线叫停 加工厂集体按“暂停键”
来自青岛、大连等中国主要水产加工厂的多位业内人士向国外媒体表示, 几乎所有来自美国的订单均已暂停。即使是使用阿拉斯加冷冻原料(H&G) 加工、再返销至美国的传统订单,也在混乱不清的政策变化中被迫搁置。 “现在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关税变了没,已经没人关心到底是125%还是145%,”一位青岛出口商说。“美国客户4月8日就通知我们全部订单暂停。” 即便是此前尚存希望的美原料产品也变得前景不明。
一位与美国阿拉斯加供应商合作的中国加工商表示:“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进口商也不确定美产原料加工产品是否还能享受原有的免税政策。” 使用美原料出口美国也“不再直通” 。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4月8日的说明, 若产品中至少20%的价值源于美国原产部分,该部分将免征关税。然而, 4月10日的新政中却未再提及该项豁免条款,引发广泛疑虑。 “连美国客户都搞不清楚是不是还能继续用我们加工的产品。”一位阿拉斯加鳕鱼供应商表示,目前他们已开始将部分订单转向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国家,因这些国家目前的关税仅为10%,而中国则高达145%。
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17.4万吨阿拉斯加原料,主要包括冻比目鱼、鳕鱼、三文鱼和狭鳕,大多数产品原计划加工后返销美国。 中国2024年出口至美国的冻鱼片共计10.6万吨,价值达6.59亿美元,主要品类正是这些美原料品种。但如今,由于关税剧变, 加工出口链条面临全面冻结。
保税政策虽“未变” 实操层面多不确定
中国海关总署于4月9日晚间发布执行细则,明确保税进口政策未变,即阿拉斯加原料进入保税仓储、再加工并出口仍可免税。但对于加工后欲进入中国内销市场的成品,要求必须申报并追溯全部保税原料,不再允许流通。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会长崔和表示:“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销售,不再有任何免税豁免。这也意味着,加工企业必须更清晰地划定出口与内销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在政策语言上虽未变,但“执行层面已不再简单”。如保税原料的不得内循环规定,可能大幅削弱加工企业的灵活性与风险对冲能力。
中美贸易博弈将长期化,加工链重构迫在眉睫 当前的中美水产加工贸易局势已从单纯的成本计算,演变为全链路的不确定性考验。面对高达145%的关税压力,加工企业不得不按下“暂停键”,而一些美国客户也开始重新寻找更低税率的替代国,如越南、印尼、印度等。 CAPPMA会长崔和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一个涵盖科技、金融、军事等多维度的系统性问题。 最终中美仍会回到谈判桌前,但过程必然充满波动。” 在此之前, 中国水产加工企业需尽快调整策略,寻求新的市场与合作路径,同时加强对政策变动的应对能力,以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贸易战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