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一季度肉牛产业呈现 "出栏增、存栏减、价格涨" 的复杂格局。
全国肉牛出栏 1215 万头,同比增长 1.3%,牛肉产量 191 万吨,同比增长 2.7%,但一季度末牛存栏量同比下降 3.5% 至 9762 万头。这种 "以量补质" 的增长模式背后,是母牛持续淘汰导致的产能透支。数据显示,2024 年末全国活牛存栏量为 1.047 亿头,而 2025 年一季度末骤降至 9762 万头,单季减少 285 万头,母牛淘汰率同比提升 12%。这种结构性调整使得当前出栏量增长实质是对前期养殖资源的消耗,未来 6-12 个月供给缺口将逐步显现。
价格端呈现 "活牛涨、牛肉跌" 的分化态势。主产省活牛价格自 3 月 2 日起连续 47 天上涨,累计涨幅 17.1% 至 26.60 元 / 公斤,而牛肉价格同比下跌 3.9% 至 62.02 元 / 公斤。
这种分化反映出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的变化: 养殖环节因供给收缩获得定价权,而屠宰加工环节受消费疲软和进口冲击利润承压。
值得关注的是,进口牛肉价格同步上涨,巴西 JBS 件套价格 4 月单周上涨 1200 元 / 吨,美国牛肉进口量骤降至不足 54 吨 / 周,关税政策调整导致的进口替代效应显著。
肉牛存栏情况
1、母牛存栏持续下滑: 能繁母牛存栏量 2024 年同比下降 8%,直接导致 2025 年新生犊牛数量减少 15%。
吉林省 "吉牛云" 平台数据显示,规模牧场母牛繁殖率下降至 68%,较 2023 年降低 5 个百分点。陕西省 3 月份能繁母牛存栏同比下降 1.72%,散养户亏损面扩大至 40%。
2、饲料成本高位运行:4月玉米现货价格 2.30 元 / 公斤,豆粕价格 3.75 元 / 公斤,叠加进口鱼粉价格突破 13 元 / 公斤,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比例升至 78%。
安徽省通过芭茅草青贮技术降低饲料成本 15%-20%,但中小养殖户技术应用率不足 30%。
3、环保政策升级:环保政策升级:贵州、甘肃等地推行粪污资源化利用强制标准,30% 的散养户因环保设施改造投入不足退出市场。吉林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84%,但中小牧场环保投入占比超 30%,挤压利润空间。
牛出栏情况
1、存栏结构失衡: 尽管一季度出栏量增长 1.3%,但存栏量下降导致出栏增长不可持续。陕西省 3 月份肉牛出栏环比下降 15.74%,反映出养殖户对后市的谨慎态度。吉林省肉牛屠宰量跃居全国第五,但屠宰率提升至 52%,接近行业极限。
2、养殖效益分化: 规模牧场每出栏 500 公斤肉牛亏损 1476 元,而散养户亏损 796 元,倒逼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吉林省通过屠宰增量奖励政策,推动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 2539 亿元,但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 3%。
牛肉产量
1、屠宰效率提升:全国肉牛平均屠宰率从 2023 年的 50% 提升至 52%,吉林省屠宰率突破 55%,带动牛肉产量增长。但屠宰量增长依赖库存消耗,2024 年冻品库存消化周期延长至 45 天。
2、区域产能转移:内蒙古、河北等传统主产区产量占比下降,云南、贵州等南方省份通过 "百社千户" 项目,牛肉产量同比增长 8%。安徽省生态牧场模式带动皖南地区肉牛养殖量增长 12%,文旅融合项目提升产品溢价 25%。
牛奶产量 1、奶牛存栏下降: 全国奶牛存栏量 2025 年 2 月降至 611 万头,同比下降 5.7%,但单产提升至 9.4 吨 / 年,支撑牛奶产量增长 1.7%。
山东省奶牛存栏下降 10.5%,但牛奶产量增长 12.2%,规模化牧场占比提升至 76%。
2、饲料结构优化: 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增长 15%,苜蓿进口量增加 20%,推动奶牛单产提升。但豆粕对外依存度仍达 85%,饲料成本占比超 60%。
活牛与牛肉价格
1、活牛价格驱动因素:存栏下降导致供应缺口,养殖户惜售心理增强,叠加期货市场投机,推动活牛价格持续上涨。陕西省活牛价格环比上涨 1.30%,但肉牛养殖亏损面扩大至 40%。
2、牛肉价格抑制因素:消费端需求疲软,猪肉价格低位运行,禽肉产量增长 5.1%,对牛肉形成替代压力。陕西省牛肉价格环比仅上涨 0.32%,低于活牛价格涨幅。进口牛肉到岸价上涨 15%,但国内冻品库存高企,压制终端价格。
未来趋势预测
(一)短期风险(6-12 个月) 价格波动加剧:活牛价格已进入上行通道,但屠宰企业库存周转率降至 25 天,若需求端不及预期,可能出现 "量价双杀"。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活牛价格将突破 30 元 / 公斤,牛肉价格回升至 65 元 / 公斤。
进口冲击不确定性:南美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可能削弱进口替代效应,而国内冻品库存消化周期延长至 45 天。需警惕进口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冲击。
(二)中长期挑战(1-3 年) 产能恢复缓慢:母牛繁育周期决定 2026 年前产能难以回升,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活牛价格将突破 30 元 / 公斤。需通过政策引导加速母牛扩繁,如吉林省能繁母牛补贴政策。
成本刚性上涨:饲料、人工、环保成本年均涨幅达 8%,中小养殖户亏损面可能扩大至 40%。需推广数字化管理和非常规饲料应用,如安徽省芭茅草青贮技术。
(三)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窗口期:政策支持 + 科技赋能推动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55%,屠宰加工企业整合加速。吉林省 "吉牛云" 平台实现 17586 户养殖户数字化管理,桦甸桦牛科技小院推广同期排卵技术,使母牛繁殖效率提升 20%。
消费升级红利:高端牛肉市场年增速 15%,预制菜、调理品等深加工产品占比有望突破 30%。中信智库报告指出,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持续增长,品牌化、差异化产品将成为竞争焦点。
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强化产能保护:设立母牛养殖专项补贴,对存栏 50 头以上的繁育场给予每头 1000 元补贴。吉林省已实施优质冻精免费发放政策,需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控:建立活牛储备制度,在价格波动超过 15% 时启动收储或投放。陕西省建议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出栏节奏。
科技赋能降本:推广 "吉牛云" 等数字化管理平台,扩大非常规饲料应用补贴范围。安徽省农科院开发芭茅草青贮技术,降低饲料成本 15%。
优化进口结构:拓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进口渠道,建立牛肉进口价格预警机制。需平衡进口与国内产业保护,避免过度依赖。
2025 年一季度肉牛产业正经历 "阵痛期",短期的量价波动掩盖不了长期的结构性机遇。只有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产业协同,才能破解 "增产不增收" 的困局,推动肉牛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养殖户需关注成本控制与市场趋势,企业应加速产业链整合与品牌建设,政府需强化政策支持与市场调控,共同构建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