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3046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26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406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33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6993
阿联酋迪拉姆兑人民币(AEDCNY) 1.9889
阿根廷比索兑人民币(ARSCNY) 0.0062
玻利维亚诺兑人民币(BOBCNY) 1.0555
巴西雷亚尔兑人民币(BRLCNY) 1.255
加拿大元兑人民币(CADCNY) 5.2715
瑞士法郎兑人民币(CHFCNY) 8.9366
智利比索兑人民币(CLPCNY) 0.0076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3046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26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406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33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6993
捷克克朗兑人民币(CZKCNY) 0.3319
丹麦克朗兑人民币(DKKCNY) 1.1145
印尼盾兑人民币(IDRCNY) 0.0004
印度卢比兑人民币(INRCNY) 0.0855
日元兑人民币(JPYCNY) 0.0513
韩元兑人民币(KRWCNY) 0.0051
哈萨克斯坦坚戈兑人民币(KZTCNY) 0.014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3046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26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406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33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6993
缅元兑人民币(MMKCNY) 0.0021
澳门帕塔卡兑人民币(MOPCNY) 0.9133
墨西哥比索兑人民币(MXNCNY) 0.3702
马来西亚林吉特兑人民币(MYRCNY) 1.6554
挪威克朗兑人民币(NOKCNY) 0.6961
新西兰元兑人民币(NZDCNY) 4.3309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3046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26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406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33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6993
巴拿马巴波亚兑人民币(PABCNY) 7.3046
秘鲁新索尔兑人民币(PENCNY) 1.9573
菲律宾比索兑人民币(PHPCNY) 0.1288
瑞典克朗兑人民币(SEKCNY) 0.7579
新加坡元兑人民币(SGDCNY) 5.5679
泰铢兑人民币(THBCNY) 0.2187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3046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26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406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33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6993
土耳其里拉兑人民币(TRYCNY) 0.1914
新台币兑人民币(TWDCNY) 0.2247
乌拉圭比索兑人民币(UYUCNY) 0.1737
越南盾兑人民币(VNDCNY) 0.0003
南非兰特兑人民币(ZARCNY) 0.3877
新闻图片183
海关总署进一步畅通非洲农食产品输华渠道
新华社长沙6月29日电(记者邹多为、张玉洁)发布《中国—非洲国家卫生与植物卫生(SPS)合作论坛联合声明》、启动中国—非洲国家SPS合作信息网站、提出建立中国—非洲国家SPS联络机制……29日,一系列畅通非洲农食产品输华政策举措全新上线。 当天,由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非洲国家卫生与植物卫生(SPS)合作论坛在长沙召开。作为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高端活动之一,论坛以“畅通农食产品输华贸易,推进中非SPS互联互通”为主题,共吸引180余位中外嘉宾出席。 在2021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为此,中国海关总署积极落实,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准入便利举措,支持更多非洲优质特色农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论坛期间,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分别与马达加斯加和津巴布韦代表签署了农食产品准入协议。 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日益密切,据统计,中非农食产品进出口额从2012年的333.2亿元增至2022年的586亿元、年均增长5.8%。今年前5个月进出口额266.3亿元、增长20.4%。非洲的水产品、蜂蜜、芝麻、花生、烟草、羊毛、棉花、大豆、咖啡、水果等优质特色产品已实现稳定对华出口。 王令浚表示,中国海关将进一步与非洲国家相关部门深化检验检疫合作,优化非洲农食产品输华准入评估程序,加快准入进程,扩大输华农食产品种类,合力推动中非贸易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非互利共赢,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此外,与会代表还在论坛上提出加强各国检验检疫标准与规则对接,并对中国及非洲国家在携手推动跨境贸易安全和便利化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对非洲国家优质农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
新闻图片392
观中国 | 非洲资源不匮乏,为何农业“不发达”?能从中国学些啥?
作者:徐进 李小云导读:非洲农业曾取得过不少成就,21世纪以来,非洲各国农业发展自主性也有了根本性改善,但非洲农业发展与转型仍面临诸多障碍。殖民、西方援助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后现代发展问题交织,也使非洲农业发展的挑战更加复杂。中国与非洲的发展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农业发展及转型经验可为非洲提供重要借鉴,“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则可为中非农业合作提供新空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盟联合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1年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2022年3月以来,俄乌冲突成为叠加在新冠疫情、经济衰退、极端天气之上的又一个导致粮食不安全的新变量。这些危机往往给非洲的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冲击。非洲自然资源并不匮乏,但在面临危机时总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其农业的转型为何至今仍然举步维艰?自去殖民化以来,非洲农业曾经也取得过不少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非洲各国农业发展的自主性也有了根本性改善,但是非洲农业发展与转型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非洲依然是饥饿、营养不良和食物短缺的贫困大陆。从历史角度讲,非洲农业在全球化的长期进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干扰,造成了非洲当代农业发展与其传统农业和食物营养结构的脱节。农业资本主义将非洲纳入全球化的体系中,非洲的农业成了依附于体系“中心”国家而存在、为其发展提供支持的边缘产业。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深刻地影响着非洲农业的发展。非洲农业发展是外来农事系统不断“植入”和替代的过程。这导致了非洲传统农业的农事系统与其现代农业结构的某种断层。15至16世纪,东非地区沿海商业城镇的兴起和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影响了非洲食物和农业结构的转变,以粟类和高粱为主的粮食生产逐渐被玉米、水稻、红薯等外来作物所取代。非洲经济作物种植体系的建立是殖民主义的重要遗产,其核心是在非洲推行单一栽培植物,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作物代替传统农业作物的机制。殖民地经济作物的扩张,一方面将非洲小农与欧洲、北美主导的全球市场相联系,将非洲小农纳入全球农业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殖民者不断鼓励非洲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来换取现金收入,在非洲开拓了大量移民主导的大型商业化农场。在殖民经济体系中,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作物,然后以现金收入购买粮食作物,这种做法扭曲了非洲小农的生产结构和生计系统。上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进入独立发展时代。非洲本土精英迫切希望推动独立后国家的经济增长,非洲农业也进入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发展语境。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影响从过去的直接殖民,转向了利用援助推动其原殖民地国家的发展。在援助的影响下,非洲农业反复进行改革调整,却屡屡遭遇危机。在国家干预、国家发展计划等西方主导的发展框架下,非洲统治者纷纷将工业化作为其赶超型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也同时实施了大量的农业国有化政策。这一时期,非洲国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市场委员会,针对用于出口的经济作物向农民征税,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他们将殖民者建立的区域性商品农业研究机构转变为国有农业研究机构,削弱了原本基于非洲生态区域划分所形成的农业研究和技术服务格局;与此同时,还将大量的私人种植园转变为国营农场。然而,在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非洲并没有步入工业化轨道或实现高速增长,反而陷入了一系列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结构调整计划推动下,西方援助者将大规模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作为进一步提供援助的条件,这极大地冲击了非洲国家已有的国有农业研究机构和推广体系。最终,改革并未提高农业服务的效率,反而使得农业服务更加碎片化和低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的全球发展议程下,非洲农业的发展虽然超越了传统发展逻辑下被动提供原材料的边缘地位,却与后现代的发展议题相交织,构成了更为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非洲农业发展问题。进入21世纪,非洲的农业被赋予了解决粮食安全、缓解气候变化、增加就业的责任,农业发展的意义发生了改变。非洲虽然长期以来农业也在不停增长,但人口增长迅速,这意味着非洲农业增长的净剩余非常有限,农业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另一方面,非洲的粗放农业依靠种植面积扩大来提高作物产量,但无法对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此外,非洲农业发展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变量是气候变化。过去20年来,非洲极端天气增加,雨养农业区降雨模式越来越不稳定。与此同时,非洲支持农业的制度性资源也非常稀缺,非洲小农无法获得强大的外部支持来适应气候变化。非洲的农业在几百年的发展演化中不断遭遇外来的人为干扰,一直未能建立以现代技术要素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条件。新世纪以来,非洲联盟和非洲各国为推动农业发展制定了各种类型的战略和政策,为非洲农业在新阶段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但是,非洲的农业发展依然受到外部各种思潮和影响的干
新闻图片178
2030年非洲粮食市场可创造一万亿美元的契机
2013年3月4日,华盛顿:世界银行集团今天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只要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电力、更好的技术和水浇地来种植高价值的营养食品,只要非洲各国政府能够与涉农企业加强合作来养活该地区快速增加的城镇人口,非洲农民和涉农产业到2030年就能创造一万亿美元的粮食市场。 根据《非洲种植业:释放涉农产业的潜力》报告,非洲的粮食生产体系目前年产值为3130亿美元,如果各国政府和企业界领导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他们对农业、农民和涉农产业的政策与支持,年产值就有可能增加两倍。农业、农民和涉农产业占非洲经济活动的比重接近50%。 世界银行主管非洲地区的副行长马克塔·迪奥普说:“让非洲农业和涉农产业成为终结贫困的催化剂时机已到。农业对于非洲决心保持和促进高增长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贫困和种植足够的价格低廉、富有营养的粮食养家糊口和出口多余粮食同时保护大陆环境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涉农产业:巨大的增长机遇 由于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和城镇化几方面的因素相结合,需求旺盛推动了全球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供应问题——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长减慢、研究经费增加放缓、土地退化和缺水问题以及气候变化,这一切都意味着粮价将居高不下。在这种新的市场环境中,非洲具有扩大粮食和农产品出口的巨大潜力。 非洲占世界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未开垦土地面积的将近50%,拥有多达5.5亿公顷的土地没有林木、非保护区或没有大量人口居住。非洲仅使用了不到2%的可再生水资源,而世界平均比例为5%。非洲的常规收获产量远远低于其潜力,就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而言其间的差距高达60%至80%。谷物的收获后损失达15%至20%,由于储存不善或缺乏其他农业基础设施而造成的易腐产品的损失就更大了。 非洲国家可以发掘大米、玉米、大豆、糖类、棕榈油、生物燃料和牲畜饲料等市场的旺盛潜力,成为这些大宗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出口来源,类似于拉美和南亚地区所取得的成功。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而言,最具活力的产业可能是大米、饲料粮、乳品、蔬菜油、花卉种植和加工食品供应国内市场。 报告警告说,即使某些涉农产业投资需要土地,而在征收土地时如果不能按照道德和社会责任标准进行收购或租赁,包括承认当地使用者的权益、与当地社区进行充分协商以及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对占地给予补偿,就有可能威胁到人民生计,引起当地人民的反对。 世界银行非洲地区可持续发展局局长贾马尔·萨基尔说:“改善非洲的农业和涉农产业,意味着提高收入和增加就业,也能使非洲加入全球竞争。如今,巴西、印尼和泰国等国单个国家的粮食出口就超过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所有国家的总和,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价值链至关重要 大米:非洲已成为大米的主要消费和进口地区,非洲人吃的大米一半靠进口,而且付高价购买,每年35亿美元以上。加纳和塞内加尔是重要的进口国。塞内加尔在邻国中具有竞争力,但制约因素是农民在获得土地、资金、扩大灌溉和引进适当的作物品种所需经费方面存在困难。加纳生产的大米品种比塞内加尔少,但成本却高很多,并对进口商品征收40%的关税及其他收费。粮食质量、卫生和包装差是阻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决定因素,限制了产业的绩效。 玉米:玉米是许多非洲人的主食,种植面积达2500万公顷,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4%。赞比亚人年平均食用谷物133公斤,玉米提供了他们膳食中一半的热量。赞比亚在玉米进口方面具有竞争力,但出口不灵。运输成本高、劳动力成本较高和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几方面因素相结合,使其玉米生产成本比雨养玉米主要国际生产国的泰国高三分之一。报告认为,赞比亚未来的竞争力要靠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消除阻碍私营部门进入市场和从事贸易的各种不利因素。 此外,研究报告审视了加纳的可可和肯尼亚的乳业和绿豆价值链。 世行非洲地区金融与私营部门发展局局长盖夫·塔塔说:“必须通过良好的政策、增加政府和民间投资、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赋权给非洲农民和企业。一个强有力的涉农产业对于非洲的经济前景十分重要。”解决方案 发展农业与涉农产业应当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展与工商业议程的首位。报告呼吁对公共和私营部门加强领导和作出承诺。作为比较,报告列举了乌拉圭、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的案例研究。要想获得成功,吸引战略性“良好实践”投资者非常关键,同时,加强安全保障政策、土地管理制度和筛选有利于可持续增长的投资项目也十分重要。 报告注意到,非洲也借鉴许多本地的成功案例,以此指导政府和投资者争取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