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持续追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六大核心市场动态,并监测动物病疫事件与海关政策调整两大风险维度。
核心市场动向
覆盖中国国内供需波动、美国产能异动、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乌拉圭贸易流向变化等关键议题,解析价格、产能、贸易量的短期变化。
风险政策预警
动物病疫新闻:通报主要产销国口蹄疫、疯牛病等疫情暴发及贸易限制连锁反应;
海关动态:更新中国及重点国家牛肉进出口政策调整(如工厂准入、检疫要求、关税变动)。
一、加工水产品
根据MARA的数据,2023年我国加工水产品的产量攀升至2,200万吨,相较于2022年的 2,148万吨,实现了显著增长。
外送加工水产品总量同比增长2.6%,达2,620万吨,其中海水产品1,980万吨,淡水产品640万吨。当下,鲜活水产品虽依旧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将淡水水产品加工成预制产品的趋势日益凸显,以此迎合那些无暇购买或处理鲜活水产品的消费者需求。
截至2023年末,中国投入运营的水产品加工设施数量增长至9,433家,较2022年的9,331家有所增加,总加工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至3,020万吨。从行业信息来看,中国在全球鲭鱼、鲑鱼、鳕鱼及鲱鱼加工领域仍占据核心地位。山东、福建、辽宁、浙江和湖北等主要水产加工省份,在2023年共计产出1,610万吨加工水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73%。这些省份不仅是重要的水产品产地,还聚集了大量外资加工企业,同时配备了完善的港口与冷藏设施,为水产品的进口、加工及再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持。
尽管中国水产加工行业正逐步向疫情前水平复苏,但众多企业仍面临海外需求回暖缓慢以及加工成本上升的双重挑战。步入2024年,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挑战仍在持续。美国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对所有俄罗斯水产品,包含在第三国加工的产品实施制裁,这一举措极有可能冲击中国加工水产品对美国的出口。该新政策将对青岛、大连等主要水产品加工中心的企业带来巨大冲击。目前,中国水产品加工商正积极寻找俄罗斯水产品的替代来源,以维持美国市场份额。然而,美国本土供应有限,部分加工商反馈,受需求增长影响,从美国获取相关产品的难度加大 。
二、消费及营销
作为全球水产品消费市场的长期引领者,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高附加值水产品的偏好持续增强。尽管受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影响,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出现小幅回落,但随着经济全面复苏,2023年市场需求呈现强劲反弹态势。展望2024年及未来,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的水产品供给与合理的价格体系,将共同推动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经济延续稳健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3年提升5.3%。餐饮服务行业延续上扬趋势,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见图表二)。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餐饮服务业在经历疫情管控后的报复性消费驱动下,收入同比激增20.4%,显著高于2022年受疫情影响时期的低位水平。
作为消费市场持续扩容的积极信号,大多数水产品价格对中国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群体仍保持可及性。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主要水产养殖品类价格呈现显著下行趋势。图表3完整呈现了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水产品价格波动的完整周期。这种价格回调主要源于两大结构性因素:其一,国内水产养殖业产能释放带动本土供给增长;其二,2024 年进口水产品及替代性肉类产品的市场投放量同比增加,共同推动市场均价较基准期下降。
水产品消费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沿海地区凭借水产品长期作为传统蛋白质来源的饮食文化积淀,叠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优势,持续保持全国最高消费水平。该区域消费者群体仍普遍偏好鲜活水产品,对冷冻及加工水产品接受度相对较低。
近年来冷冻及加工水产品消费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主要得益于三大驱动因素:一是加工技术迭代升级提升产品品质;二是电子商务平台与冷链物流网络的协同发展;三是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此外,高端商超渠道的市场渗透,以及消费者对膳食多样性、营养均衡性需求的提升,也共同推动了冷冻及加工水产品消费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消费者基于对鲜活水产品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主动选择冷冻及深加工水产品作为替代。据行业监测数据显示,线上渠道最具市场表现的水产品类别为虾类制品,涵盖冷冻整虾与预制虾产品等细分品类。